课程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写作难题?三步解决选题与结构问题

173

如何在三天内完成高质量思想政治论文?数据显示,超过60%的学生在选题阶段就陷入迷茫。面对庞杂的文献资料和严格的格式要求,如何快速构建论文框架成为关键挑战。本文针对思想政治方面论文的核心痛点,通过智能选题匹配、理论模型拆解和案例数据库调用,系统解决写作过程中的方向偏离与逻辑断裂问题。

-课程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方面论文的写作指南

写作思路构建路径

1. 理论结合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如共同富裕、基层治理)展开辩证分析
2. 历史与现实对照:梳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建设发展脉络,对比不同历史阶段政策演变的逻辑关联
3. 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中外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差异,探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特性
4. 问题导向研究: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青年价值观塑造等具体问题设计论证框架

可操作性写作技巧

1. 开篇策略:用政策文件金句+现实案例引出论点(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但当前某地调研显示…”)
2. 段落组织:采用”论点+经典文献引证+实证数据+辩证分析”四段式结构
3. 修辞运用:善用排比句式强化理论气势(如”三个必然要求””四个重大意义”),通过设问句引导论证走向
4. 结尾升华:将具体论述提升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高度,呼应开篇政策导向

创新性研究方向建议

1. 智能技术赋能:探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
2. 代际差异研究:分析Z世代群体意识形态接受机制的特征与对策
3. 文化载体创新:研究红色影视、网络短视频等新兴传播形式的教育效能
4. 制度效能评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常见误区及解决方案

1. 避免空泛论述:每段设置具体分析维度(如选取1个地级市/高校的实践案例)
2. 防止理论脱节:引用最新中央文件时需标注具体出处和发布时间
3. 规避数据缺失:使用国家统计局、社科院等权威机构的量化调研数据
4. 杜绝逻辑断层:运用”首先-进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此可见”等连接词构建论证链条


在探索思想政治方面论文时,深入了解写作指南至关重要。若感困惑,不妨参考AI生成的范文,或利用万能小in AI论文工具,高效开启创作之旅。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价值认同建构研究

摘要

在全球化与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如何有效建构价值认同的时代命题。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理论,系统考察了价值认同形成的心理机制与社会文化逻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体间性对话可突破传统灌输模式的局限性。研究发现,价值认同建构需依托“认知-情感-意志”三维互动框架,其中情感共鸣作为关键中介变量显著影响内化效果。通过构建“课堂-实践-网络”立体化教育场域,结合叙事传播与符号建构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与持久性。研究表明,价值认同的深层建构需要处理价值普遍性与特殊性、稳定性与流变性的辩证关系,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代际差异对价值认同形成的影响机制,以及新媒体环境下价值传播的范式转型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建构研究

Abstract

Under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value plural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ces the contemporary challenge of effectively constructing value identification. Grounded in Marxist theory of value education,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and socio-cultural logic underlying the formation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proposing that intersubjective dialogue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can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indoctrination method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relies on a tripartite interactive framework of “cognition-emotion-volition,” with emotional resonance serving as a critical mediating variable that significantly enhances internalization efficacy. By establishing a 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al field encompassing “classroom-practice-digital platforms,” coupled with narrative communication and symbolic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the perme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re value education can be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deep-level value identification requires address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as well as stability and fluidity of values,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nno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uture research c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mechanisms of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value identification formation and the paradigm shifts in value dissemination within new media environments.

Keywor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Identity; Construction Research;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 4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认同的理论基础 4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 4

2.2 价值认同的内涵与形成机制 5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价值认同的建构路径 6

3.1 教育内容与价值认同的契合 6

3.2 教育方法与价值认同的互动 7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代社会呈现出价值观念多元化、文化碰撞频繁化的特征。这一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着如何有效引导价值认同、凝聚社会共识的严峻挑战。当前,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其价值取向呈现出动态性、复杂性的特点,既存在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也面临着价值冲突与选择困境。这种状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突破单向灌输式的传统范式,探索更为有效的价值引导机制。

从理论层面来看,价值认同的形成涉及个体心理认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双重互动,是一个包含认知理解、情感共鸣和行为实践的系统过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理论强调,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通过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实现价值引导。然而现有研究对于价值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心理转化机制、教育策略的适配性等问题尚未形成系统认识,这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本研究旨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价值认同的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径。具体而言,通过系统考察价值认同形成的心理机制与社会文化基础,探索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对话的实现形式;分析“认知-情感-意志”三维互动框架中各要素的作用机理;提出符合当代青年认知特点的教育场域构建策略。研究成果将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促进个体价值认同与社会价值共识的有机统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认同的理论基础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体与社会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理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价值观念内化的实践,其本质特征体现为“理论武装”与“价值引导”的双重功能[8]。这一理论框架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在认识论层面,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将价值观教育置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考察;在方法论层面,遵循主体间性对话原则,摒弃单向灌输模式;在实践论层面,注重认知转化与行为养成的辩证统一。

从结构维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实施体系构成。目标体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根本导向,既包含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宏观要求,也涵盖批判性思维、价值判断能力等微观素养。内容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研究所指出的,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20],既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又适应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实施体系则强调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和协同性,通过课堂主渠道、实践育人、网络思政等多元路径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学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价值认同形成的阶段性特征,表明个体从价值认知到价值认同需要经历“同化-顺应-平衡”的心理过程。情感教育理论则证明,情感共鸣作为中介变量,能够显著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内化效果[10]。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单纯理性说教的局限,构建“认知-情感-意志”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通过情境创设、体验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参与。

主体间性理论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哲学基础。该理论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价值引导的有效性取决于双方在交往实践中形成的理解与共识。这种交互主体性特征要求教育者转变角色定位,从权威传授者转变为价值对话的引导者,通过叙事传播、案例讨论等方式建立双向互动的教育机制。同时,符号互动理论提示我们,价值观的传递需要借助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诠释,使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化为可感知、可理解的意义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还体现在对教育场域的重新认识。传统理论将教育过程局限于课堂教学,而现代框架则主张构建“物理-社会-虚拟”三维空间融合的立体化场域。这种场域观强调,价值认同的建构既需要课堂的理论阐释,也需要社会实践的行为强化,更需要网络空间的氛围营造,三者协同作用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教育影响。教育场域的扩展为处理价值普遍性与特殊性、稳定性与流变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实践路径。

2.2 价值认同的内涵与形成机制

价值认同作为个体与社会价值系统建立联系的复杂心理过程,其本质是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对外在价值观念进行选择、内化并形成稳定价值取向的动态机制。从内涵维度看,价值认同不仅包含对特定价值观念的理性认知,更强调情感上的接纳和行为上的践行,是“认知-情感-行为”三维统一的整合状态。正如李东才所指出的,“价值认同是指个体对某种价值观或理念的认可和接受”[14],这种接受既有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塑造。

从形成机制分析,价值认同的建构遵循“外源输入-主体转化-实践强化”的循环路径。外源输入阶段体现为社会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传播、文化熏陶等渠道向个体传递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突破单向灌输模式,正如第一章所述,需通过主体间性对话实现价值理念的有效传递。宋绍成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是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目标的基础”[3],这提示我们文化符号的恰当运用能显著提升价值输入的接受度。主体转化阶段则涉及复杂的心理机制,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认知调整,将外在价值观念纳入自身意义体系,并在情感共鸣的作用下实现深度内化。王明月从心理学视角指出,这一过程“可能遇到认知冲突或情感阻抗等问题”[10],需要通过情境体验、共情引导等策略加以调适。

价值认同的形成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初始阶段的工具性认同表现为基于利益考量的表层接受;发展阶段的规范性认同源于对社会规则的遵从;而成熟阶段的本质性认同则体现为主体自觉将社会价值观转化为个人信仰。这种阶段演进并非线性发展,而可能因价值冲突或环境变化出现反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提示我们,价值认同建构需要“基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17],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增强认同的稳定性。

社会文化因素在价值认同形成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文化传统为价值认同提供意义框架和符号资源,如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基因能够激发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碰撞又可能消解认同的稳定性。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引导中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也要尊重个体差异和时代特征。网络空间的虚拟交往进一步丰富了认同形成的场域,线上线下的互动强化了价值实践的社会延展性。

从系统视角看,价值认同的最终确立依赖于认知理解、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良性互动。认知理解构成认同的理性基础,通过概念阐释和逻辑论证使价值观念获得合法性;情感认同作为关键中介,通过情绪感染和价值共鸣缩短心理距离;行为习惯则通过重复实践形成自动化反应,巩固认同的稳定性。这种三维互动机制提示我们,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授层面,构建融理论教育、情感体验和实践养成为一体的综合模式。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价值认同的建构路径

3.1 教育内容与价值认同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价值认同的契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其本质在于通过科学设计的教育内容体系,有效连接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体的认知图式、情感结构和行为倾向。正如李东才所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价值认同建构研究应关注如何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价值认同”[14],这一过程需要从内容选择、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三个维度进行系统优化。

在内容选择层面,必须处理好理论深度与生活贴近性的辩证关系。传统教育内容往往偏重抽象理论阐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明显断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结合当代青年关注的现实问题,如数字伦理、生态责任等新兴价值议题,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问题导向性。朱晓楠的研究表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价值认同建构”[12],这提示我们可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可理解、可操作的生活智慧。例如,通过解析社交媒体中的价值冲突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自由与责任、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

内容组织方式上,需要构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实践模块”的立体化结构。基础模块聚焦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体系和理论逻辑,为学生提供清晰的价值认知框架;拓展模块则通过跨学科视角和比较分析方法,展现价值观念的多元表现形式,如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艺术表达相结合;实践模块强调知行合一,设计情境模拟、志愿服务等体验式学习活动。王明月的研究强调,“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意蕴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价值观的统一性和稳定性”[10],这种阶段性递进的内容组织有助于形成持续稳定的价值认同。值得注意的是,各模块之间应当保持有机衔接,避免机械拼凑导致的意义碎片化。

在呈现形式方面,符号化转换和叙事重构是提升内容吸引力的有效策略。抽象的价值理念需要通过具象化的文化符号和生动叙事来实现情感共鸣,如运用短视频、互动游戏等青年喜闻乐见的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意义单元。张海峰提出的“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优化协同育人环境”[19]的观点,启示我们内容呈现要注重系统性和节奏感,避免简单化的价值灌输。具体而言,可采用“问题导入-理论分析-案例研讨-行动反思”的螺旋式教学链,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与价值协商中深化理解。

教育内容与价值认同的深度契合还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要定期评估内容体系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要敏锐捕捉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及时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元素纳入教育内容。这种动态性不仅体现在具体案例的更新上,更需要在方法论层面保持开放,如引入批判教育学视角,培养学生对价值内容本身的反思能力,使其在多元价值环境中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基准。

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转化来检验。认知层面强调逻辑自洽和理论说服力,帮助学生建立价值判断的理性标准;情感层面注重情境感染和共情引导,通过榜样示范、艺术熏陶等途径激发价值共鸣;行为层面则突出实践养成,创设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机会和平台。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教育内容与价值认同契合的完整闭环,为后续“课堂-实践-网络”立体化教育场域的构建奠定了内容基础。

3.2 教育方法与价值认同的互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方法与价值认同的互动关系体现为方法论选择对认同建构效果的直接影响。这种互动本质上是教育主体通过特定方法激活受教育者认知、情感与行为系统的过程,其有效性取决于方法策略与认同形成规律的适配程度。正如李东才所强调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参与度,进而促进价值认同的形成”[14],这提示我们方法创新需要突破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教育方法体系。

主体间性对话作为核心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单向传递模式。该方法通过创设平等交流的教育情境,使价值引导转化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具体实施中,可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激发批判性思考,组织结构化辩论引导价值协商,或运用情境模拟促进共情体验。这些方法共同特点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正如朱晓楠指出的,交叉学科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应对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价值观念”[12],而主体间性对话正是实现这种跨学科价值整合的方法论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话方法并非放弃教育引导责任,而是通过更符合认知规律的互动形式,实现价值理念的深层内化。

情感教育方法的运用对突破价值认同的情感屏障具有关键作用。情感共鸣作为认同形成的中介变量,需要通过情境感染、艺术熏陶和榜样示范等方法进行系统培育。例如,通过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设计,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情感触点;运用影视作品分析引导情绪共鸣向价值认同转化;开展“价值观成长叙事”活动,使个体生命经验与社会价值理念产生情感联结。这些方法共同构成情感唤醒系统,有效弥补了纯理性教育的局限性。寇玉达关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研究表明,新媒体环境下的情感动员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9],这提示我们需将线上情感互动纳入方法体系,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共情场景。

实践导向的方法创新着重解决价值认同的行为转化难题。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设计阶梯式实践序列,从情境模拟到真实场景应用逐步深化。具体可采取服务学习模式,将社区服务与价值反思相结合;开发价值观决策实验,训练复杂情境中的价值判断能力;构建“观察-参与-主导”的行为养成链,如从观摩公益活动到自主组织公益项目。这些方法通过具身认知机制,使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肌肉记忆和行为自觉。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方法必须与认知教育和情感培养形成闭环,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活动堆砌。

数字化教育方法的整合拓展了价值认同建构的时空维度。网络空间的教育互动具有即时性、泛在性和社群化特征,可通过三种路径实现方法创新:一是构建混合式学习社区,线上讨论与线下研讨相互强化;二是开发价值观教育游戏,在互动叙事中完成价值体验;三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行为,实现个性化价值引导。这些方法有效回应了青年群体的数字化生存特征,但需警惕技术工具主义倾向,始终将方法服务于价值内化的本质目标。

教育方法的优化组合需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一方面要监测不同方法在认知激活、情感唤醒和行为塑造三个维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关注代际差异带来的方法适应性变化。例如,Z世代对视觉化、游戏化方法的接受度明显高于传统讲授法,这要求教育者持续更新方法工具箱。最终,有效的方法体系应当形成“理论阐释-情感共鸣-实践强化-反思提升”的完整教育链,使价值认同在方法互动中实现从表层接受到深层内化的质变。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价值认同的建构机制与实施路径,得出以下核心结论:价值认同的形成遵循“认知-情感-意志”三维互动规律,其中情感共鸣作为关键中介变量,显著影响价值观内化的深度与持久性。主体间性对话模式通过打破传统灌输教育的单向性局限,在平等互动中实现了价值理念的有效传递。研究证实,构建“课堂-实践-网络”立体化教育场域,结合符号化转换与叙事重构策略,能够显著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同时,价值认同的深层建构需要辩证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稳定性与流变性的关系,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保持核心价值内核的同时,灵活适应社会变迁与个体差异。

未来研究可在三个方向深入探索:代际差异视角下,需进一步厘清不同年龄群体价值认同形成的心理机制差异,特别是数字原住民一代的价值认知特征。新媒体环境方面,应系统考察算法推荐、虚拟社群等新型传播要素对价值认同建构的影响机制,探索虚实融合的教育范式创新。跨文化比较维度,可加强国际视野下的价值认同研究,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本土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的互动规律。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并为应对价值多元化挑战提供实践指导。

方法论层面,后续研究可尝试构建价值认同的量化评估模型,开发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为教育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行动研究方法的运用值得重视,通过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循环互动,不断优化价值认同的建构策略。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智能教育系统在个性化价值引导中的应用潜力,也将成为富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实践应用方面,建议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设计,建立基于认知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阶梯式培养体系。此外,应重视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协同机制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对于网络空间的价值引导,需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开发符合青年认知特点的新媒体教育产品,增强主流价值观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影响力。这些实践探索将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云德.数字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重塑与建构[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5,(2):60-65.

[2] 靖楠.价值期待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实现和期待满足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6-40.

[3] 宋绍成.文化认同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4,(9):42-46.

[4] 侯勇.思想政治教育学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出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1):18-26.

[5] 董雅华.实践生存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向及其价值意蕴[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1):1-8.

[6] 余笑天.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Z世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新丝路》,2025,(3):0148-0150.

[7] 刘伟俊.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青年精神生活的审视与建构[J].《领导科学论坛》,2025,(3):77-81.

[8] 王丽宏.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策略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5,(7):160-162.

[9] 寇玉达.网络人际互动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1):67-69.

[10] 王明月.基于心理学建构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5,(1):26-28.

[11] 韦天琦.自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以抖音App为例[J].《时代人物》,2025,(6):0186-0188.

[12] 朱晓楠.交叉学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在依据、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80-85.

[13] 张若男.分众化视域下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践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6-60.

[14] 李东才.价值认同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58-60.

[15] 贾红国.基于《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索文化自信视角下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人民黄河》,2024,(2).

[16] 林宜湘.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J].《新丝路》,2024,(32):0140-0142.

[17] 吴荷.从思政视角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思政、艺术与文化的多重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24,(1).

[18] 刘宏.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贺龙军事体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5,(1):217-219.

[19] 张海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向度与范式研究[J].《大学(思政教研)》,2024,(7):12-17.

[20] 王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J].《知与行》,2015,(3):34-39.


通过以上写作框架与范文解析,相信您已掌握思想政治方面论文的核心要领。合理运用理论工具,结合时政热点分析,既能提升学术写作规范度,又能增强文章的实践指导价值。期待看到更多立足中国实际的思想政治方面论文涌现,为理论创新注入时代活力。

下载此文档
下载此文档
更多推荐
|沪ICP备20022513号-6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815号
网信算备:310115124334401240013号上线编号:Shanghai-WanNengXiaoin-20240829S0025备案号:Shanghai-Xiaoin-20250205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