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的创新研究方向?怎样构建符合课程改革趋势的论文框架?当前教学论文写作普遍存在选题重复率高、理论实践脱节等问题。通过分析近三年教育类核心期刊数据,发现有效结合校本案例与德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引用率提升40%。本文聚焦教学论文写作全流程,从热点捕捉到文献应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结构化写作指南。

可从四个维度展开:1.理论层面,探讨核心素养与品德教育的内在逻辑,分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指导意义;2.实践层面,结合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阐释课堂活动设计与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系;3.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存在的说教化、形式化等教学困境提出解决方案;4.跨学科视角,融合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或社会学群体互动理论,构建新型教学模型。
开头可采用”数据+问题”模式,例如引用青少年道德认知调研数据引出论题;段落间使用”金字塔结构”,每段首句明确分论点,辅以教学案例(如某校开展的社区服务实践课程);运用对比论证凸显方法差异(传统说教vs.沉浸式体验教学);结尾建议采用”三阶升华法”:总结方法论→强调时代价值→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如人工智能在德育评价中的应用)。
1.价值引领路径:探究课程思政元素与品德教育的融合机制;2.实践教学创新:设计可复制的”校园模拟法庭””道德两难工作坊”等教学模板;3.评价体系重构:构建包含认知、情感、行为的三维评价指标;4.技术赋能方向:开发VR道德情境体验系统,研究数字化教学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
误区1:理论阐述空泛→对策:结合具体教学片段分析,如用《同伴冲突处理》课例说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误区2:案例堆砌无深度→对策:采用”案例描述-理论映射-教学反思”的三段分析法;误区3:忽视学生主体性→对策:增加课堂观察记录,引用学生访谈原话;误区4:逻辑链条断裂→对策:使用思维导图建立”教学目标-实施策略-效果评估”的闭环论证结构。
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其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系统探讨了课程思政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在逻辑关联,揭示了两者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维度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实证调研发现,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定位模糊、教学内容融合度不足、教学方法创新乏力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构建“三维一体”的优化路径:在理念层面强化价值引领的核心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内容层面建立跨学科知识图谱,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耦合;在方法层面创新“浸润式”教学模式,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多元化手段提升教学实效。研究成果为新时代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南,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品德教学;教学路径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reform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erred to a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hinese contexts) with moral education hold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as a key component in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Grounded in Marxist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he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intrinsic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moral education, revealing their synergistic mechanisms in three dimensions: value guidance,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competency cultivation. Empirical research identifies prominent issues in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s, including ambiguous teaching objective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 lack of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mplementation.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e study proposes a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framework: (1)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strengthening the core role of value guidance by embedd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2) at the content level, constructing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maps to achieve deep coupling between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and (3) at the methodological level, innovating “immersive” teaching models through diversified approaches such as case-based teaching and situational simulations to enhance pedagogical effectiveness. The findings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reforming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ontributing positively to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 with both moral 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Keyword: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Path;
目录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得到广泛推广。这种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程的单一路径,强调通过学科渗透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思想品德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看,二者都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从实践维度考察,思想品德教学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价值引领的核心支撑,而课程思政则可为思想品德教学拓展实施路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提供了重要契机。
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教学目标定位存在模糊性,导致价值引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度不足,难以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教学方法创新相对滞后,影响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制约了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在逻辑关联,深入分析二者协同育人的作用机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为新时代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南,最终实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统一。从本质上看,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在专业课程中添加思政元素,而是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3]。这种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程的单一性,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正如王伟所指出的,“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具体做法,旨在通过完善课程育人功能来落实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9]。
课程思政具有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隐蔽性,其教育方式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专业知识的载体传递价值观念,避免生硬说教;其次是系统性,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入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反馈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育人链条;最后是协同性,注重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耦合,袁静的研究表明,“课程思政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11]。这种协同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的整体优化中。
从内涵维度分析,课程思政包含价值引领、知识重构和能力培养三个层面。在价值引领层面,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贯穿教学始终;在知识重构层面,通过建立跨学科知识图谱,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在能力培养层面,注重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正如相关研究所指出的,“课程思政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9]。
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双重逻辑。一方面,要把握价值观形成的渐进性和长期性特点,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另一方面,要尊重不同学科的专业特性,采取差异化的融合策略。这种双重逻辑决定了课程思政必须坚持因课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保持各学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育人目标的统一。通过这种系统化、科学化的设计,课程思政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的关键作用。
思想品德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框架构建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根基,同时融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本质上看,思想品德教学是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过程[13]。这一过程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价值观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和实践性特征。
在目标维度上,思想品德教学遵循“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理论逻辑。认知层面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同,情感层面着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行为层面则强调将价值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正如王静静所指出的,“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3]。这种多维目标体系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超越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向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参与式、体验式教学。
从内容结构分析,思想品德教学的理论框架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基础理论层、价值引导层和实践应用层。基础理论层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核心内容,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价值引导层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和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实践应用层则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陈楠的研究强调,“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想品德教学路径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这种分层设计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方法论层面,思想品德教学强调“浸润式”教育理念与多元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根据王喻玲的观点,“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思想品德教学路径需要结合具体学科特点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15]。这要求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方法,创设真实或拟真的道德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情感共鸣。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也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虚拟仿真、在线互动等数字化手段,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评价机制作为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单一结果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因此需要建立包含认知水平、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多维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更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长,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通过这种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框架构建,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其育人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实践样态,其发展现状可从教学目标定位、内容体系构建及方法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系统考察。在教学目标方面,多数高校已逐步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知识建构的多元整合。然而,陆韵的研究指出,部分院校仍存在“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简单等同于思政课程目标”的认知偏差,导致“实践体验式精神启迪”功能未能充分彰显[10]。这种目标定位的模糊性,使得教学过程中价值引导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效应受到制约。
教学内容体系呈现出“基础理论强化、跨学科融合不足”的典型特征。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内容在课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袁静的研究发现,“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耦合仍显薄弱,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缺乏系统性”[11]。具体表现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案例库建设滞后于教学需求,且未能形成动态更新的知识图谱。这种内容层面的割裂状态,既限制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辐射范围,也影响了课程思政整体效能的发挥。
教学方法创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较大比重,但信息化手段与体验式教学的融合已取得初步进展。王静静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拓宽教学渠道提供了新可能”[13],部分高校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在线互动平台等数字化手段,有效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与沉浸感。不过,情境模拟、案例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仍有待提升,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尚不完善。这种教学方法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学生在认知内化与行为转化环节的参与度不足。
师资队伍建设呈现专业化与跨学科并重的趋势。越来越多高校通过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专项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但实践中仍存在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不足、思政课教师学科知识局限等结构性矛盾,影响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效果。此外,评价机制改革相对滞后,过程性评价指标设计不够科学,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这些实践层面的瓶颈问题,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予以突破。
当前课程思政在融入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协同育人效果的实现。从教学目标维度看,价值引领功能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尚未充分达成。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仍停留在“思政内容简单叠加”层面,未能准确把握思想品德教学中价值塑造的核心地位[9]。这种理解偏差导致教学目标定位呈现“重知识轻价值”的倾向,正如赖裕平所指出的,“系统构建不足使得思政元素难以深度融入教学体系”[12],削弱了思想品德教育应有的引领作用。
教学内容层面的突出问题表现为跨学科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足。虽然基础理论教学相对完善,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耦合仍处于浅表层次。具体表现为:一是思政案例库建设滞后,现有案例与专业特点契合度不高;二是知识图谱构建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连贯的价值传导链条;三是动态更新机制不健全,难以及时反映社会热点和理论前沿。雷炎炎的研究表明,“这种内容割裂状态会显著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4],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持久性。
教学方法创新乏力是制约教学实效提升的关键瓶颈。传统讲授式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情境模拟、案例研讨等互动性方法应用比例偏低。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停留在技术层面,未能与教学内容形成深度整合;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开发不足,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再次,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缺乏创新,学生参与度和体验感有待加强。孙志明强调,“教学方法单一化会弱化思政教育的浸润效果”[14],使得价值内化过程受阻。
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也是突出问题之一。现有评价体系过度侧重知识性考核,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和行为养成的过程性评价关注不够。具体表现为评价指标设计片面化,缺乏反映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多维观测点;评价主体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促进作用;评价结果运用形式化,难以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反馈。这种评价导向的偏差,使得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难以得到科学评估和持续优化。
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同样不容忽视。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思政理论素养不足的问题,而思政课教师则对专业领域知识掌握有限,这种双向知识短板导致教学团队协同困难。此外,教师培训体系尚未形成长效机制,跨学科教研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制约了教学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障碍,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予以破解。
基于前文对现状问题的系统分析,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想品德教学的优化需构建理念重塑、内容重构与方法创新的三维路径体系。在理念层面,应确立价值引领在教学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这要求教师超越知识本位的传统思维,通过建立“认知-情感-行为”三级目标体系,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需在课程设计中明确各教学环节的思政指向,使专业知识的传授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内容优化方面,重点在于构建跨学科融合的知识图谱。通过系统梳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建立分类分层的思政案例资源库,实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耦合。可采取“核心模块+专业拓展”的弹性架构,在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核心内容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开发特色教学模块。例如,理工科课程可强化科学精神与工程伦理教育,人文社科类课程则侧重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培养。这种结构化设计既保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增强了专业适配性。
教学方法创新需着力推进“浸润式”教学模式改革。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项目驱动等多元化方法,创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情境。特别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翻转课堂、协作探究等形式激发参与热情。例如,在法学专业教学中可模拟法庭辩论渗透法治精神,医学专业则可通过临床伦理案例分析培养医德素养。同时,应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增强教学的情景感和互动性。
评价机制改革是保障路径实施的关键环节。需构建包含价值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重点引入档案袋评价、情境测试等质性评价方法,并建立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此外,应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通过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专项能力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为教学优化提供持续动力。
[1] 孙斐.习与智长 化与心成——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融合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25:185-188.
[2] 许磊.课程思政视域下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路径探析——以扬州三把刀传统技艺与创新教学资源库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2):98-101.
[3] 刘美辰.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2):93-99.
[4] 雷炎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广西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析——以河池学院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5,(1):167-171.
[5] 陈楠.大学生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舞蹈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研究[J].《教师》,2025,(6):29-31.
[6] 冯莹.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1):72-75.
[7] 徐祚卉.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安全与应急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究[J].《安全》,2025,(3):77-80.
[8] 门成昊.课程思政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5,(8):150-153.
[9] 王伟.立德树人背景下高尔夫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析[J].《职业教育发展》,2025,(1):151-155.
[10] 陆韵.师范生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逻辑与路径——基于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5,(2):116-121.
[11] 袁静.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大学》,2025,(1):188-191.
[12] 赖裕平.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高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135-144.
[13] 王静静.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究[J].《上海建桥学院学报》,2025,(1):32-34.
[14] 孙志明.“大思政”视域下数字测图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5,(5):19-21.
[15] 王喻玲.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海外英语》,2025,(3):208-210.
[16] 王博文.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休闲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路径探析[J].《广东教育(职教)》,2025,(4):58-60.
[17] 解润芝.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小学劳动课程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5,(1):021-024.
[18] 张彤彤.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路径探析[J].《中国军转民》,2025,(5):200-201.
[19] 刘琴.“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育人路径[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5,(3):058-061.
[20] 徐硕.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美育与思政融合的路径探析–以美术鉴赏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5,(4):105-107.
本文提供的写作指南及范文解析,为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写作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与创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结合实践案例,运用结构化写作方法提升学术表达,推动思想品德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