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思修论文范文怎么写?三步法轻松拿高分

402

如何快速找到符合要求的思修论文范文?数据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在写作初期面临选题模糊、结构松散等问题。通过分析优秀范文的写作逻辑与格式规范,结合AI智能工具的高效辅助,能够有效提升论文质量。本文解析思修论文写作的核心要素,提供可复用的模板框架与选题策略。

-课程论文

关于思修论文范文的写作指南

写作思路:构建逻辑与深度的双重框架

1. 理论结合实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伦理等理论切入,结合社会热点(如网络暴力、诚信缺失等)展开分析,体现思修学科的现实意义。
2. 历史与现实对照:梳理传统道德观念(如儒家“仁爱”思想)的演变,对比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增强论文纵深感。
3. 问题导向结构:围绕“道德困境如何破局”“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核心问题设计递进式论证,通过“现象-原因-对策”三段式推进。

写作技巧:学术性与可读性平衡策略

1. 开头技巧:用数据或案例引发共鸣(如“调查显示XX%大学生认同道德约束力下降”),再抛出核心论点。
2. 段落衔接:采用“总分总”结构,每段首句明确分论点,用“首先/其次/更重要的是”等逻辑词串联。
3. 论证方法:引用经典文献(如《论语》《道德情操论》)时需标注出处,案例描述后必须附加理论解读(例:用“电车难题”阐释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局限性)。

核心方向:聚焦三大创新视角

1. 代际价值观比较:分析Z世代在数字化生存中的道德认知特征,对比父辈的传统道德实践方式。
2. 科技伦理前沿:探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道德算法设计、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边界等新兴议题。
3. 制度创新路径:提出将道德评价纳入信用体系、建立网络空间行为规范等具象化建议,避免空谈理论。

注意事项:规避常见写作误区

1. 避免口号式表达:将“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转化为“通过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大学生可重构价值认知的具身性体验”。
2. 警惕案例堆砌:每个案例后需添加至少200字的理论剖析,说明其与分论点的逻辑关联。
3. 规范学术引用:直接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需注明文献版本,间接引用需用“正如XX学者指出”等引导语。

仔细研读思修论文的写作指南后,如仍有困惑,不妨参考AI生成的范文,或利用万能小in AI论文工具,轻松迈出创作的第一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叙事建构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系统探讨了叙事理论在价值观教育中的转化路径。通过文献分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在价值目标、内容体系和方法论层面的内在契合性。研究发现,运用叙事建构策略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灌输困境,通过情境化叙事、主体间性对话和意义建构等具体路径,显著提升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研究提出“价值叙事-认知建构-情感共鸣-行为引导”的四维融入模型,为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提供了理论参考。该研究成果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认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论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叙事建构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central ele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s mainstream ideolog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hold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reforming and inno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ystematically exploring the transformative pathways of narrative theory in values education. Combining literature analysis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e research thoroughly examines the inherent alignment between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courses in terms of value objectives, content systems,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employing narrativ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of theoretical indoctrination in traditional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Specific approaches, such as contextualized narration, intersubjective dialogue,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rela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values education. The study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model—”value narration, cognitive construction,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behavioral guidance”—provid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novating teaching paradigms in ideological-political courses. These results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promote the substan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into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 for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Keyword: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rrative Construction;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 4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基础 4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4

2.2 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功能与叙事特点 5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叙事策略 6

3.1 叙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6

3.2 叙事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7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塑造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核心功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和多元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显现。

从理论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个层面”的价值内涵与高校思政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价值观内容的阐释,对于如何实现价值观教育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认同的转化机制探讨不足。特别是在叙事理论视角下,如何通过话语重构和意义生成来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仍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

实践层面显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抽象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问题,导致价值观教育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心灵。部分教师仍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未能有效构建起价值观认知与情感体验的联结通道。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探索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而叙事理论所强调的情境创设、主体互动和意义建构等要素,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叙事理论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具体研究目的包括:第一,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在叙事逻辑上的内在契合性;第二,构建基于叙事理论的价值观教育转化模型;第三,提出增强思政课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实施策略。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法参考。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基础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由“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构成有机整体。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准则。这种层次分明的价值体系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国情实际,还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提供了长远的价值准则[7]。三个层面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坐标。

从时代价值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创新[9],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价值判断的基本遵循,有助于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正如学者指出,这种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现实需求[8],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战略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还体现在其强大的整合功能上。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现实挑战,它通过确立共同价值标准,有效凝聚社会共识。在高校教育场域,这种整合功能表现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塑造。研究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为其成长为合格公民奠定思想基础。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应对信息过载的价值筛选机制,使其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价值定力。

从理论特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不仅是一套理论体系,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强调认知与实践的统一。这种特性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功能高度契合,为价值观教育从理论认知向行为转化提供了可能。同时,其开放包容的理论品格使之能够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保持核心要义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时代化表达,这种动态发展特征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2.2 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功能与叙事特点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价值引导、认知建构和行为塑造三个维度。在价值引导方面,思政课通过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9]。这种引导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求高度契合,二者共同构成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内容。从认知建构维度看,思政课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4]。行为塑造功能则体现在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将价值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在叙事特点上,高校思政课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首先是理论叙事与生活叙事的有机统一。传统思政课教学往往偏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现代教学理念更强调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具体叙事。正如学者指出,“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4],这种叙事转换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其次是历史叙事与现实叙事的辩证结合。思政课既要讲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又要回应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力量[20]。最后是个体叙事与集体叙事的协调平衡。优秀的思政课教学应当既能呈现国家民族发展的宏大叙事,又能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生命叙事,在二者互动中实现价值观教育的个性化渗透。

叙事建构作为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其运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境创设通过构建具有代入感的教学场景,使价值观教育摆脱抽象说教的局限;主体互动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改变传统教学中单向灌输的模式;意义生成则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提炼价值内涵,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研究表明,“通过叙事建构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这种教育策略能够有效弥合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之间的鸿沟。

从方法论角度看,高校思政课的叙事建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一方面要把握叙事的政治性,确保故事选取和价值解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另一方面要增强叙事的生活性,选择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正如相关研究强调的,“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增强学生的认同感”[20],这种叙事策略能够使价值观教育更加自然流畅。同时,叙事建构还应当注重系统性设计,将分散的教学案例整合为有机联系的叙事链条,形成价值观教育的完整认知图谱,避免碎片化倾向。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叙事策略

3.1 叙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叙事内容选择与重构,需要遵循价值导向性、生活贴近性和教育系统性三大原则。在价值导向性方面,叙事素材应当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相契合,通过典型事例展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图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治理实践,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体道德选择[19]。这种分层叙事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价值认知框架,避免价值观教育的碎片化倾向。正如研究表明,“通过叙事建构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和内化这些价值观”[3]

在生活贴近性层面,叙事内容重构需要突破传统教材的抽象表述,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可选取校园生活中的诚信考试、志愿服务等典型案例,或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价值冲突情境,通过微观叙事展现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生活化叙事策略能够有效弥合理论认知与情感体验的鸿沟,正如学者指出的,“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增强学生的认同感”[17]。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化叙事并非简单迎合学生兴趣,而是要在保持政治性的前提下,实现价值观教育的自然渗透,避免陷入庸俗化误区。

教育系统性原则要求叙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形成有机衔接的认知链条。可从历史纵深维度选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典型故事,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传承;从横向比较维度分析中外社会治理案例,凸显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个体发展维度讲述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示范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这种多维叙事建构能够形成“国家-社会-个人”的立体教育网络,正如研究所强调的,“通过多样化的叙事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深刻理解其内涵”[19]

在具体操作层面,叙事内容重构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首先是价值解码,将核心价值观的抽象表述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故事要素;其次是情境再造,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最后是意义联结,引导学生从个案分析中提炼普遍价值准则。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通过叙事建构的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1]的教学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叙事内容的选择应当注重典型性与多样性的平衡,既要保证案例的代表性,又要避免模式化倾向,以保持教学的新鲜感和说服力。

3.2 叙事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叙事方法创新中,情境化叙事策略的运用尤为关键。通过构建具有代入感的教学情境,将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度。研究表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17]。例如,在讲解“公正”价值取向时,可设计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司法实践中的价值判断过程,这种体验式叙事方法比单纯理论讲解更具说服力。

主体间性对话是叙事方法创新的另一重要维度。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单向灌输的模式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而通过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叙事建构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其主体意识。具体实践中可采用“价值议题讨论法”,围绕社会热点事件设置开放性议题,引导学生运用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辩论。正如学者指出的,“在高校思政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叙事建构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认同感”[6]。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使其在对话中自然内化价值标准。

数字化叙事工具的运用为方法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价值的历史渊源;借助大数据可视化呈现国家发展成就,直观展现“富强”目标的实现进程。这种技术赋能的叙事方法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手段的应用需服务于教育目标,避免陷入形式化陷阱,应始终确保叙事内容的价值导向性。

实践性叙事路径的开拓也是方法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践行核心价值观。例如,开展“诚信驿站”无人售货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诚信”价值的现实意义;组织社区法治宣传活动,深化对“法治”价值的理解。这种“做中学”的叙事方法实现了认知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正如研究所强调的,“通过叙事建构的方式,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教育”[8]

叙事方法的创新还需注重系统性设计,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多维叙事网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主题叙事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开展价值观察与反思,三种叙事方法相互衔接、彼此强化。这种立体化叙事体系能够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使价值观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探寻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有效手段,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2],这一观点在方法论层面为叙事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最终目标是构建“价值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的完整教育闭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化与践行。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系统探讨叙事理论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得出以下核心结论:首先,叙事建构策略能够有效弥合价值观教育中理论认知与情感体验的鸿沟,通过情境化叙事、主体间性对话和意义生成等具体路径,显著提升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其次,构建的“价值叙事-认知建构-情感共鸣-行为引导”四维融入模型,为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框架,实现了从价值传递到价值内化的教育闭环。

研究发现,叙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需遵循价值导向性、生活贴近性和教育系统性原则,通过典型事例的微观叙事与宏观价值解读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在方法论层面,情境化叙事、主体间性对话和数字化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使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感和感染力。实践表明,这种叙事建构策略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还促进了其向行为实践的转化。

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向深入探索:一是拓展叙事理论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边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叙事形式的创新路径;二是加强叙事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开发科学的价值内化测量工具;三是深化跨学科研究视角,整合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理论资源,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叙事方法论体系。此外,还需关注叙事建构在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差异,推动研究成果的普适化应用。

实践层面建议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叙事能力培训,提升其价值解码与情境创设的专业素养;开发基于叙事理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案例支撑;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叙事实践平台,形成价值观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这些探索将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深化开辟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彭美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信仰培育的实践辨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3):89-92.

[2] 朱嫣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1):170-173.

[3] 郭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现状审视及对策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6):123-127.

[4] 牛亏环.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策略——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6).

[5] 郭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6):49-54.

[6] 陈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逻辑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76-179.

[7] 包志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融入高校思政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9).

[8] 刘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西藏高校思政课探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大学教育》,2019,(9):120-122.

[9] 苏海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分析[J].《黑河学刊》,2015,(6):103-105.

[10] 刘宇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基于沧州高校的调查[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2):116-121.

[11] 韩淑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90-191.

[12] 方鸿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路径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2):16-19.

[13] 郑文.研究性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07-108.

[14] 向桂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究[J].《中国军转民》,2024,(3):48-50.

[15] 张明海.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88-90.

[16] 王兴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成都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内容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7):137-139.

[17] 王西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生活化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6):39-41.

[18] 邹春梅.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探赜——以Ⅹ省职教城部分高校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20):86-88.

[19] 李枝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分析——基于融媒体时代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35-240.

[20] 陈洪月.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3):3-4.


通过系统梳理思修论文写作要点与精选范文,本文为构建完整论证框架提供了清晰路径。建议结合范文中的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方法,在遵循学术规范的同时注入个人思考,让道德哲学议题的探讨既具专业深度又富现实温度。勤加练习这些写作技巧,您的思修论文定能展现独特的思想价值,或者借助AI论文写作工具,让您的这些思想价值更高效的发挥。

下载此文档
下载此文档
更多推荐
|沪ICP备20022513号-6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815号
网信算备:310115124334401240013号上线编号:Shanghai-WanNengXiaoin-20240829S0025备案号:Shanghai-Xiaoin-20250205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