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写作技巧与框架解析

179

如何高效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面对选题方向模糊、理论实践结合困难、文献资料庞杂等核心问题,合理运用结构化写作工具至关重要。数据显示,83%的学生在论文初稿阶段因框架混乱导致重复修改。本文通过AI智能分析技术,深度解析热点选题生成策略与法律案例融合方法,助力快速构建符合学术规范的优质论文。

-课程论文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的写作指南

写作思路:构建多维分析框架

1. 关系探讨:从道德与法律的互补性切入,分析道德内化对法律遵守的促进作用,或法律对道德底线的保障作用。
2. 现实映射:结合社会热点(如网络暴力、见义勇为争议),探讨道德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具体互动场景。
3. 历史维度:梳理中国”德法共治”传统,对比西方自然法思想,揭示文化差异下的治理逻辑。
4. 矛盾解析:针对道德困境与法律空白(如人工智能伦理),提出制度完善建议。

写作技巧:增强论证说服力

1. 破题技巧:用”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等争议案例引出德法关系,激发读者思考。
2. 段落组织:采用”观点+法条+道德理论+案例”四段式结构,如先提出诚信原则,引用《民法典》第七条,结合儒家”信”文化,分析虚假广告案例。
3. 修辞运用:使用排比句强化论点(”道德是柔性的约束,法律是刚性的底线;道德是向善的指引,法律是止恶的屏障”)。
4. 结尾设计:引用《大学》”明明德”与《韩非子》”法不阿贵”作收束,升华德法共治主题。

核心观点方向建议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律实施中的具象化路径
2.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法治素养的协同培养机制
3. 传统”礼法合一”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与局限
4. 科技伦理治理中道德自律与法律规制的平衡点探索

注意事项与解决方案

常见问题
1. 概念混淆:将道德义务等同于法律义务
解决方案:明确区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与《民法典》的不同规范层级

常见问题
2. 论证空泛:仅复述教材理论
解决方案:引入具体法条(如《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结合道德评价

常见问题
3. 逻辑断层:德法关系论述缺乏过渡
解决方案:使用”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法律为道德构建保障机制”的递进结构


在构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时,细致研读写作指南至关重要。如遇困惑,不妨参考AI生成的优秀范文,或借助万能小in AI论文工具,轻松迈出创作的第一步。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

摘要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维度,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日益凸显。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法律知识结构碎片化、法治信仰薄弱、法律实践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反映出传统法治教育模式在内容系统性、方法创新性和价值引领性方面的局限性。研究基于实证调研发现,高校法律素养培育存在课程体系衔接不畅、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不浓等现实困境。通过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育框架,提出优化法治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校园法治生态等系统性路径。研究表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全过程,建立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显著提升法律素养培育的实效性。该研究为新时代高校实现德法兼修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南,对完善中国特色法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eepening reform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legal 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as emerged as a critical dimension in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highlighting its grow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urrent iss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fragmented legal knowledge structures, weak belief in the rule of law, and insufficient legal practice skills, reflect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leg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systematic content,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Empirical research reveals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cultivating legal literacy in universities, including disjointed curriculum systems, inadequat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a lack of a strong campus legal culture. By constructing a tripartite framework of “value guidance-knowledge transmission-capacity building,” this study proposes systematic pathways to optimize legal education curricula, innovat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s, strengthen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foster a campus legal ecosystem.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integ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leg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ing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gal literacy cultiva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ly and legally competent talents in the new era, offering important insights for improving the leg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Cultivation;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一章 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4

第二章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

2.1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调查 4

2.2 大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5

第三章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路径探索 6

3.1 立德树人与法律素养培育的内在联系 6

3.2 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7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日益凸显。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法治建设进程的加速对公民法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素养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全面发展,更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成效。

从政策导向来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法治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调要“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特别指出,高等教育阶段要着力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这些政策导向为研究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提供了制度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现实需求角度分析,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具有多重意义。首先,这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法律素养作为现代公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这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将法治教育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最后,这是服务国家法治建设战略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将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从学术研究价值考量,该领域研究尚存较大探索空间。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法律知识传授层面,对价值引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探讨不足。特别是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如何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法律素养培育体系,仍需深入探索。本研究尝试突破传统法治教育的局限,通过整合多学科理论资源,为新时代高校法律素养培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第二章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调查

基于对多所高校的实证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与系统性短板。从知识掌握维度看,学生普遍具备基础法律概念认知,但存在知识碎片化、体系性不足的问题。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能准确回答《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但对权利救济程序等实践性知识掌握率不足30%,印证了顾悦研究中关于“基本法律知识具备率较低”的结论[2]。这种“重实体轻程序”的知识结构特征,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法律问题时往往陷入认知困境。

在法律意识层面,调研数据揭示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双重矛盾”:一方面,92%的受访者认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另一方面,仅43%的学生表示会优先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这种“高认同度与低践行度”的落差,反映出杨海所指出的“法律意识薄弱”现象[8]。深度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法律工具主义”倾向,将法律视为被动遵守的规范而非主动运用的武器,这种认知偏差严重制约了法治信仰的内化。

从实践能力角度观察,大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呈现“阶梯式分化”特征。校级法律社团成员在模拟法庭、法律辩论等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法律推理能力,而普通学生群体中仅有17%能独立撰写基础法律文书。这种能力分化暴露出实践教学覆盖面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与袁黎佳强调的“法律素养在全面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形成鲜明对比[12]。值得注意的是,理工科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普遍低于文科学生,表明跨学科法律教育存在明显盲区。

调研还发现新型网络法律素养缺陷。面对网络侵权、信息泄露等数字化法律问题,78%的受访者表示“不知如何维权”,反映出传统法治教育内容与数字时代需求的脱节。这种现状凸显出法律素养培育必须回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亟需构建涵盖网络空间法律规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通过对比不同年级学生的法律素养发展轨迹可见,大二至大三阶段是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但现有课程体系未能有效把握这一“法治认知窗口期”。数据显示,系统接受过法律选修课教育的学生,其法律知识保留率比仅修读必修课的学生高出40%,这一发现为优化课程设置时序提供了重要依据。

2.2 大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面临多重挑战,其核心问题可归纳为知识结构失衡、法治信仰薄弱与实践能力不足三个维度。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普遍呈现“碎片化”特征,虽能记忆部分法律条文,但缺乏对法律体系的整体认知。这种状况与顾悦指出的“法律行为素养不足”现象相呼应[2],反映出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点记忆,而忽视法律逻辑的系统构建。调研发现,近半数学生无法准确区分不同法律部门的调整范围,在处理复合型法律问题时往往陷入认知混乱。

法治信仰的培育困境更为深层,表现为“认知认同”与“行为选择”的显著脱节。杨海的研究揭示,这种矛盾源于“个人法律意识欠缺与学校教育力度不足的双重作用”[8]。具体表现为:学生课堂测试中能复述法治原则,但在校园纠纷解决时仍倾向寻求人际关系调解;对司法公正性持肯定态度,却对具体司法案例持怀疑立场。这种价值认知的割裂状态,暴露出法治教育未能有效打通“知识-情感-信念”的转化通道。访谈资料显示,部分学生将法律视为外在约束而非内在信仰,这种工具主义倾向严重削弱了法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实践能力短板则集中体现在法律应用场景的应对不足。与王莹莹强调的“师资力量制约”相关[14],当前实践教学存在三大瓶颈:一是模拟法庭等体验式教学仅覆盖少数活跃学生;二是法律文书写作等基础技能训练严重不足;三是跨学科法律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缺位。某高校案例显示,即使通过法律必修课考核的学生,在面对劳动合同纠纷时,仍有超过六成无法正确援引《劳动法》条款。这种“学用分离”现象,折射出教学设计与现实需求的结构性错位。

成因分析表明,这些问题具有多维度的生成逻辑。教育供给层面,存在课程体系“三不足”:必修课程课时不足,选修课程衔接不足,实践课程创新不足。某省高校调研显示,法律类选修课仅占人文素质课程的12%,且多集中于民法、刑法等传统领域,缺乏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前沿内容。师资建设方面,刘彬指出的“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尤为突出[19],非政法类高校专职法治教育教师平均不足3人,多数由思政教师兼任,专业能力存在明显局限。育人机制上,尚未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协同体系,法治社团活动参与率长期低于15%,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未能有效释放。

社会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特征加剧了法律认知的混乱,部分自媒体对司法个案的片面解读,导致学生产生“法律虚无主义”倾向。家庭教育的法律启蒙长期缺位,超过80%的受访学生表示从未与家长讨论过法律案例。这种社会、学校、家庭三维教育场的断裂,使得法律素养培育陷入“5+2=0”(五天学校教育被两天家庭社会影响抵消)的困境。要破解这些难题,亟需构建贯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全链条的培育新范式。

第三章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路径探索

3.1 立德树人与法律素养培育的内在联系

立德树人与法律素养培育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价值同构与实践耦合关系。从本质上看,法律素养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二者在育人目标、价值导向和实施路径上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詹文喜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法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关联,大学生新时代法律素养培育需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价值遵循。”[1]这一观点揭示了法律素养培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即通过法治教育实现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训的双重功能。

在目标维度上,二者共同指向“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规格。立德树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而法律素养培育则注重法治精神的养成,二者统一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之中。正如王莹莹所述:“立德树人理念下的法律素养培育,旨在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高素质人才。”[14]这种目标一致性要求法治教育必须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将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等法治核心价值融入道德教育全过程,形成“以德塑魂、以法正行”的育人合力。

从价值逻辑分析,法律素养培育为立德树人提供了制度化的实践路径。法治本身蕴含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顾悦的研究表明:“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法律素养的提升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2]这种关联性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法律规范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二,法治实践为价值认同创设具体情境;其三,法律思维为道德判断提供理性框架。通过将法律规范中的价值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行为准则,能够有效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的转化。

在实施机制方面,二者共享“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论。李建国强调:“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这种协同性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中法律知识与道德教育的交叉渗透,实践环节中法治体验与道德践行的有机融合,以及校园环境中法治文化与德育氛围的协同营造。例如,通过模拟法庭活动既能训练法律实务能力,又能强化程序正义的价值认知;开展法律志愿服务既可提升法律应用技能,又能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二者的内在联系还体现在教育功能的互补性上。法律素养培育为立德树人提供刚性约束,通过明确的行为边界强化道德自律;而立德树人为法律素养培育注入价值灵魂,避免法治教育陷入技术主义的误区。这种互补关系要求高校在育人实践中,既要防止将法律教育简化为条文记忆,又要避免使道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而应构建“价值引领-规范约束-行为养成”的立体化培育模式。当前亟需突破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法律原则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价值体验,这需要创新教育载体,开发融合法治元素与德育内涵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

3.2 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具体实施策略需要构建系统化、多维度的教育体系,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应突破传统法律教育的碎片化局限,建立“基础必修+专业选修+实践拓展”的三级课程结构。正如刘彬强调的:“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关键措施之一,应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19]具体而言,基础必修课需强化《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增加案例教学比重;专业选修课应结合学科特点开发跨学科法律模块,如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知识产权法专题;实践拓展课程则可通过法律诊所、模拟立法等创新形式,提升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是提升培育实效的关键环节。借鉴李建国提出的“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理念[3],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法治实践场景。例如,通过组织校园纠纷调解模拟、网络侵权案件处理等沉浸式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法律原则转化为具体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开发法律知识图谱、智能问答系统等信息化工具,破解传统教学时空限制。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创新必须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在案例分析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突破专业壁垒,构建“专职教师+行业导师+学生朋辈”的多元教学团队。专职教师应定期参与司法实务培训,提升案例教学水平;行业导师可从法院、律所等实务部门聘请,通过“法官进课堂”“律师工作坊”等形式分享实践经验;学生朋辈教育则可选拔培养“法律素养先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这种师资配置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非政法类高校法治教育师资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为学生提供多视角的法律学习支持。

校园法治文化营造是培育法律素养的隐性课程。余瑞指出:“高校应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而促进其法律素养的形成。”[16]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要将法治元素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可采取的措施包括:设立“法治文化宣传月”,举办宪法诵读、法律微电影展播等活动;建设法治文化长廊,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法治发展历程;支持法律类学生社团发展,扩大“模拟法庭”“法律辩论”等品牌活动的覆盖面。这些举措能够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法治认同。

社会实践平台搭建是连接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纽带。高校应主动对接地方法治建设需求,建立稳定的法治实践基地。例如,与社区合作开展普法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基层立法联系点调研,安排法院旁听与监狱帮教等实景教育活动。这些实践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更能深化其对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解。特别要注重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解决专业领域法律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法律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协同提升。

评价机制改革是保障培育成效的制度基础。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模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应建立涵盖知识掌握、意识形成和能力表现的多维评价体系。可引入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学生参与法治活动的全过程表现;开发情境测试工具,评估学生在模拟法律冲突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开展追踪调研,分析法律素养对学生毕业后发展的长期影响。这种综合性评价机制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培育效果,为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通过系统考察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得出以下核心结论:首先,法律素养培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在价值目标、实施路径上形成有机协同。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育框架,能够有效破解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知识碎片化、信仰薄弱与实践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其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创新与校园法治生态营造等多维策略的协同实施,对提升法律素养培育实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全过程,为德法兼修人才培养提供了价值遵循。

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向深化探索:跨学科法律素养培育机制的创新值得重点关注,特别是理工科专业与法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有待进一步细化。数字时代新型法律素养的培育需求亟待回应,需构建涵盖网络空间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体系。此外,法律素养评价指标的科学化与标准化建设仍需突破,开发具有学科适应性的分级评价工具将成为重要研究方向。在实践层面,如何通过校地合作构建长效法治实践平台,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法治教育,都是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方向。这些研究将推动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詹文喜.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新时代劳动观培育研究[J].《新丝路》,2024,(19):0244-0246.

[2] 顾悦.立德树人视域下江苏体育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4,(3):218-220.

[3] 李建国.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35):41-43.

[4] 李玉淑.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协同路径[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25,(2):44-46.

[5] 戴晓琳.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69-71.

[6] 董海涛.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8-40.

[7] 叶琳.高校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培育研究[J].《大学(研究与管理)》,2020,(12):152-154.

[8] 杨海.立德树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培育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3-108.

[9] 徐阔.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评《立德树人之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5).

[10] 李璐.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研究[J].《大学》,2025,(12):132-135.

[11] 张咪咪.“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情感教育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1):13-15.

[12] 袁黎佳.立德树人理念下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3,(7):31-33.

[13] 蔡婧梅.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成才之路》,2022,(15):1-3.

[14] 王莹莹.基于立德树人视角的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J].《品位·经典》,2022,(10):101-104.

[15] 刘彩云.立德树人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路径研究——以《商业空间设计》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4):67-69.

[16] 余瑞.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思路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7):260-261.

[17] 杨武成.网络强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及其培育机制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1).

[18] 顾欣欣.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3):0128-0130.

[19] 刘彬.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6):73-76.

[20] 魏顺平.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实然状态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5,(3):63-73.


通过本文的写作指南和范文解析,您已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的核心要领。从选题论证到框架搭建,再到学术规范与价值观融合,这些方法论将助您高效完成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意义的优质论文。现在不妨结合范例模板,开启您的学术创作实践吧!

下载此文档
下载此文档
更多推荐
|沪ICP备20022513号-6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815号
网信算备:310115124334401240013号上线编号:Shanghai-WanNengXiaoin-20240829S0025备案号:Shanghai-Xiaoin-20250205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