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现象?怎样构建具有理论深度的哲学论文框架?数据显示,78%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写作中面临选题方向模糊、文献整合困难及逻辑结构松散三大核心问题。掌握科学方法论与高效工具,可系统解决选题定位、资料筛选和论证体系构建等关键环节。

1. 历史脉络与理论溯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背景(如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论)切入,梳理其发展历程(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等)。
2. 核心范畴的深度阐释:围绕辩证法、实践观、异化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核心概念,结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等文本展开分析。
3. 现实批判与当代价值: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技术异化、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解释力,可对比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生态马克思主义等分支。
4. 跨学科对话路径:尝试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科技哲学等领域交叉,例如分析数字劳动、平台经济中的剩余价值新形态。
1. 开篇策略:用具体哲学命题切入(如“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辩证关系”),避免空泛定义;引用马克思原典金句增强权威性。
2. 论证结构设计:采用“总-分-总”框架,每个分论点遵循“理论阐述-文本引证-现实案例-批判反思”四步法,例如分析“劳动异化”时,可结合外卖骑手的算法困局。
3. 修辞运用:善用设问句引导思考(如“历史唯物主义是否过时?”),通过对比论证(如比较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增强思辨性。
4. 结尾升华:避免简单复述,可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重构主体性概念”),或指明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1. 批判性重构路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构后现代主义困境中的独特价值,如齐泽克对意识形态批判的当代发展。
2. 实践哲学转向:探讨《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及其对当代社会治理的指导意义。
3. 技术哲学视角:用历史唯物主义解析数字资本主义的特征,如数据成为新生产资料引发的生产关系变革。
4. 比较研究维度: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用主义、结构主义等流派对比,揭示其方法论特殊性。
1. 教条化表述:避免直接套用教科书定义,应通过具体文本分析展现理论深度(如比较《1844年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理论差异)。
2. 现实关联薄弱:需建立理论工具与现实问题的对应关系,例如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矛盾分析网红经济中的内容异化。
3. 文献使用失当:警惕二手文献的误读,重要概念应回归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同时关注大卫·哈维等当代学者的新解读。
4. 逻辑链条断裂:采用“概念推演法”,例如从“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推导出“商品拜物教”必然性,确保论证环环相扣。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其理论内涵具有多维阐释空间。本文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求,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概念的论述,揭示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重理论维度。本体论维度上,实践被阐释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论维度中,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着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价值论层面,实践体现着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三重维度的辩证分析,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整体性的理解,更为当代社会实践中主体性建构、真理检验标准、价值实现路径等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参照。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三重维度具有内在统一性,其理论张力为解释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推进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三重维度
The Marxist philosophy of praxis, as a core categor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possesses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discourse on the concept of praxis, grounded in the practical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veals its three theoretical dimensions within the Marxist philosophical system: ontological, epistemological, and axiological. Ontologically, praxis is interpreted as the fundamental mod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social-historical development. Epistemologically, praxis serves a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propelling the dialectical progression of human cognition. Axiologically, praxis embodies the valu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constituting the essential pathway toward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Through this tripartite dialec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not only deepens the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praxis but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critical issues in contemporary social practice,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the criteria for truth verific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value.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t praxis are intrinsically unified, offering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interpret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real world.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hold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advancing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Marxist Philosophy; Practical View; Three Dimensions;
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自19世纪创立以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理论生命力。当代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对哲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全球范围内技术革命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社会结构转型以及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刻变化,使得重新审视实践观的当代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学术课题。从理论发展脉络来看,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但对其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重维度的系统整合仍显不足,存在理论阐释碎片化的倾向。这种研究现状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实践发展的理论需求,特别是面对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亟需构建更加系统、完整的实践观理论体系。
本研究旨在通过文本梳理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三重理论维度及其内在统一性。具体研究目的包括:首先,厘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实践概念的发展脉络,揭示其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资本论》的理论深化过程;其次,构建实践观的三维分析框架,阐明本体论维度中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基础、认识论维度中实践作为真理检验标准、价值论维度中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确证的内在逻辑;最后,探讨三重维度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哲学层面的理论支撑。通过这一研究,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整体性的把握,为应对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认识论困境和价值冲突提供方法论指引。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其关键在于将实践确立为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强调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论断标志着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变,从纯粹思辨转向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建构。实践作为“人类思想史上革命性的变革”[4],不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流派的本质特征,更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从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来看,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作用。首先,实践被理解为人的本质性活动,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马克思指出,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确证自己的类本质,这种活动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如[9]所强调的,实践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全部奥秘”。物质生产实践作为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进程的演进。最后,实践还是真理检验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验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观的核心地位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早期著作中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到成熟时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系统分析,马克思始终将实践作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这种理论特质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得到了创造性继承,正如[19]指出的,实践观的理论深度体现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生动体现。
实践观的核心地位还体现在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统摄作用上。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都以实践为逻辑起点展开论证。这种统摄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超越传统哲学中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分立状态,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当代社会实践中,这种整体性视角为解决主体性建构、真理检验标准、价值实现路径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西方哲学史的深厚土壤,经历了从古典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积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践智慧”(phronesis)概念,已初步区分了理论、实践与创制三种人类活动形式,为后世实践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哲学始终未能突破思辨与实践的二元对立,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康德将实践理性提升至与理论理性同等重要的地位,黑格尔则通过“劳动辩证法”揭示了主体通过对象化活动实现自我确证的机制,这些思想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现的哲学革命,标志着实践观的根本性变革。他批判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强调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更是“人的感性活动”和“对象性的活动”。这一突破性见解将实践从认识论范畴提升至本体论高度,正如研究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体论基础经历了从普遍性实践范式向具体物质生产场域的理论跃迁”[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将实践具体化为“物质生产活动”,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实现了实践观从哲学思辨向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论转向。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实践观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揭示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维度,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种对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深刻把握,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超越了个人活动的狭隘视域,形成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理解。正如学者强调的:“实践活动既包含客观现实性又包含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并且具有社会历史的特性”[4]。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践观经历了创造性的发展。毛泽东的《实践论》系统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邓小平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2],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方法论,推动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历史进程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发展轨迹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认识论维度揭示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强调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动力和检验标准,构成了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现实中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3],这一论断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认识论将思维与存在对立起来的理论范式,确立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从认识发生机制来看,实践构成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现实场域。认识活动并非主体对客体的单向反映,而是通过实践这一中介环节实现的辩证统一过程。正如研究指出的:“在实然维度与应然维度之间,存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疏离与结合的或然维度”[13],这种动态关系揭示了认识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活动。主体通过物质生产、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改造客体,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客体的认识;客体则通过实践反馈制约和修正主体的认识,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种辩证关系突破了传统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二元对立,为理解认识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作为真理检验标准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具革命性的理论贡献。真理问题不能停留在纯粹思辨领域,而必须置于实践过程中加以验证。这种验证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所强调的,需要“从对立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9],真理的检验同样体现为主观与客观、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实践标准的确立不仅解决了认识的真理性问题,更赋予认识以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使理论认识真正成为“实践的观念”。
在当代认识论发展中,实践观的认识论维度展现出新的理论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加速,人类认识活动面临主体性迷失、真理标准模糊等新挑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通过强调“或然维度的存在”[13],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一方面,它要求将认识活动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考察,避免抽象化、绝对化的理论倾向;另一方面,它强调认识必须服务于实践发展,通过不断调整和修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平衡。这种实践导向的认识论,为构建当代科学认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的认识论维度还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原则的生动体现。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到新时代“知行合一”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论智慧运用于治国理政实践,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关系不仅验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更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其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本体论维度将实践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理论定位超越了传统哲学对“存在”问题的抽象思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9]这一经典论述揭示了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存在第一前提的本体论意义,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分析中的基础性地位。
从存在论层面看,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生成机制。人类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不仅改造自然世界,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特定的社会交往形式。正如研究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历史性维度指出,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的”[9],这种演变正是通过实践这一中介环节得以实现。物质生产实践在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也生产着相应的社会关系结构,这种双重生产特性使实践成为理解社会存在本质的关键。在当代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这种本体论维度表现为“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解决社会矛盾和立足城乡实际作为其逻辑基础”[5],体现了实践对社会结构的形塑作用。
实践的本体论意义还体现在其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功能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这一矛盾正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得以展开。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节奏,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种历史决定论并非机械的因果链条,而是通过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活动实现的辩证过程。在全球化时代,“虚拟实践形态通过重构主体间的交往模式,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3],这表明实践形态的创新发展持续为历史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从人的存在方式角度考察,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类本质”的抽象观点,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将人的本质问题从思辨领域拉回到实践领域,表明人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创造和重塑自己的本质。当代社会数字化转型中,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人的存在方式,这种变化并非否定而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解释力。
实践本体论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展现出新的理论价值。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种实践智慧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社会存在基础的基本原理,更在解决当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实践本体论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为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了哲学依据,也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
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三重理论维度,本研究揭示了其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内在统一性。本体论维度确立了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根本地位,认识论维度阐明了实践对真理检验与认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价值论维度则彰显了实践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价值。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整体性,为解释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当代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深度融合、全球性问题的跨域联动等新现象,亟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理论创新。特别是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要求我们深化对实践观当代价值的理解,探索其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未来研究可在三个方向深入拓展:首先,加强实践观与当代科技革命的互动研究,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变革对实践形态的影响;其次,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传统实践智慧的融合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哲学体系;最后,探索实践观在全球治理中的应用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这些研究方向不仅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内涵,也将为应对当代社会挑战贡献哲学智慧。
[1] 陈永杰.论凯·尼尔森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三重辩护[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2):28-32.
[2] 陈瑜.从“两个结合”中透析马克思主义观的三重维度[J].《党史文苑》,2024,(9):92-94.
[3] 刘朵.论虚拟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J].《时代人物》,2025,(9):0226-0229.
[4] 曹凤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视野的三重维度[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5,(4):26-28.
[5] 孙钰轩.习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论析[J].《南方论刊》,2025,(3):16-19.
[6] 孙竞峰.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三重维度探赜——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J].《喀什大学学报》,2024,(4):7-13.
[7] 李雪璐.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的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4,(9):103-105.
[8] 邓喜道.从马克思劳动正义观探析共同富裕实践的三重维度[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4,(2):288-296.
[9] 李勇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三重维度[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4-29.
[10] 麻宗满.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域下乡村振兴的三重维度[J].《领导科学论坛》,2024,(4):92-95.
[11] 姜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三重维度[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3):34-38.
[12] 李乾坤.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三重维度及其“两个结合”实践指向[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54-65.
[13] 孙全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三重维度[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9-85.
[14] 刘力红.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青少年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教育的三重维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1,(6):85-88.
[15] 张龙.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三重维度——兼述5·17讲话[J].《红河学院学报》,2018,(2):51-54.
[16] 王丽君.2024年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研究述评[J].《鄱阳湖学刊》,2025,(1):98-113.
[17] 陈文仪.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视域下“偷感”文化的泛起逻辑与纠治路径探析[J].《新丝路》,2025,(7):0078-0080.
[18] 姜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三重维度下的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21,(6):53-59.
[19] 陆晓莉.论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三重维度[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5,(2):18-23.
[20] 李牧今.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三重维度[J].《南海学刊》,2023,(6):106-113.
通过本文的写作框架和范文解析,您已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的核心方法论。运用这些辩证思维工具,不仅能提升学术写作深度,更能培养批判性分析能力,为理论研究注入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