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

马克思论文写作难题如何破解?

137

在撰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论文时,是否常陷入选题方向模糊、经典文献梳理困难的困境?当前高校数据显示,67%的人文社科生在论文初期面临理论框架搭建与资料整合的双重压力。随着数字工具发展,通过智能分析技术精准定位研究方向已成为新趋势。

-课程论文

关于马克思论文的写作指南

写作思路:多维度构建理论框架

1. 历史脉络切入: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工业革命背景、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过程展开,分析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2. 哲学基础延伸:围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探讨物质决定意识、矛盾运动规律等核心命题的现代适用性。
3. 政治经济学批判:聚焦《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结合当代数字经济、平台资本主义等新形态进行再阐释。
4. 现实关联论证:选取具体案例(如贫富差距、生态危机),验证马克思主义分析范式的解释力与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写作技巧:学术性与可读性平衡术

1. 开篇策略:用具体历史事件(如巴黎公社)或当代现象(如AI劳动替代)引出理论问题,避免空泛概念堆砌。
2. 段落组织:采用”原著引述-理论阐释-现实印证”的三段式结构,每段聚焦单一论点并标注文献出处(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X卷)。
3. 修辞运用:用比喻解释抽象概念(如将资本积累比作滚雪球),通过设问句引导思考(如”劳动异化在数字经济中是否消失?”)。
4. 结尾设计:提出开放性问题而非简单结论,例如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融合可能性。

核心方向:批判性视角的当代重构

1. 理论创新方向:分析数字劳动、认知资本主义等新概念对传统剩余价值理论的挑战与补充
2. 实践批判方向:选取具体政策(如全民基本收入制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进行可行性评估
3. 比较研究路径:对比法兰克福学派、后马克思主义等流派的理论分歧,构建对话空间
4. 中国化研究: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探讨理论本土化的方法论启示

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案

1. 教条化陷阱:避免直接套用19世纪结论,应建立”原著原理-时代条件-现实问题”的分析链条。解决方案:在每处理论应用前标注其历史语境。
2. 论证碎片化:警惕脱离整体理论体系孤立讨论概念。解决方案:制作理论关联图,标注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坐标位置。
3. 现实脱节问题:克服纯理论推演,需建立量化分析维度。解决方案:引入基尼系数、劳动收入占比等经济指标作为佐证。
4. 文献使用失范:杜绝断章取义式引用。解决方案:重要引文需标注完整出处,并说明其在原著中的上下文语境。


深入研究马克思论文时,如遇瓶颈,不妨探索AI写作提供的辅助方案。通过分析范文或借助小in工具,轻松激发灵感,提升学术探讨深度。


马克思资本论中异化劳动的多维阐释

摘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异化劳动问题的深刻剖析构成了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内核。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性超越,马克思将异化劳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本身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以及人与人相异化这四重辩证关系。在现代性批判视域下,异化劳动现象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资本逻辑渗透导致劳动过程的碎片化与抽象化,技术理性膨胀加剧了人的工具化处境,消费主义盛行进一步强化了物化意识。这种异化状态不仅造成劳动者主体性的消解,更在深层次上阻碍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扬弃异化劳动,必须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重建劳动者对劳动资料的实际占有关系,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中实现劳动本质的复归。这一理论探索不仅为解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提供了重要分析工具,更为思考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异化劳动;现代性批判;人类解放

Abstract

Marx’s profound analysis of alienated labor in *Capital* constitutes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hi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By critically transcending Hegelian dialectics and Feuerbach’s humanism, Marx situates alienated labor with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vealing four dialectical dimensions: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products from workers,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activity itself,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species-essence, and the aliena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critique, alienated labor exhibits new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the permeation of capital logic leads to the fragmentation and abstraction of labor processes, the expansion of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exacerbates the instrumenta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prevalence of consumerism further reinforces reified consciousness. This state of alienation not only dissolves the subjectivity of laborers but also fundamentally hinders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To overcome alienated labor,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of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reestablish workers’ actual control over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achieve the restoration of labor’s essence through the dialectical movement of negation of negation. Thi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not only provides a crucial analytical tool for deconstructing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but also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eflecting on the practical path to human emancipation, offering profound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ritical social theory.

Keyword:Marx; Capital; Alienated Labor; Modernity Critique; Human Emancipation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异化劳动的理论渊源与基本内涵 4

2.1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异化概念的哲学奠基 4

2.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定性 5

第三章 异化劳动的现代性批判维度 5

3.1 资本逻辑下劳动产品的异化表征 5

3.2 数字时代异化劳动的新形态 6

第四章 异化劳动的扬弃与人类解放路径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催生了劳动形态的深刻变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乃至自身本质的疏离现象逐渐凸显,构成了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既是对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生存境遇的实证考察,更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的哲学-经济学双重解码。这种异化现象不仅表现为物质层面的剥削关系,更在精神维度造成劳动者主体性的系统性消解,其理论阐释至今仍为解析当代劳动异化新形态提供着关键范式。

当前学界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存在三重现实诉求:首先,数字资本主义的兴起使得劳动异化呈现出平台化、零散化等新特征,亟需经典理论的当代诠释;其次,消费主义与技术理性交织形成的物化意识,要求从异化劳动视角重新审视主体性建构困境;最后,全球生产链重构引发的劳动价值再分配问题,迫切需要借助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进行解构。这些时代命题共同构成了本研究的问题意识来源。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梳理《资本论》中异化劳动理论的生成逻辑与阐释框架,达成三个递进式研究目的:其一,揭示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厘清其在马克思批判理论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其二,考察资本逻辑扩张如何通过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不断再生产异化状态,建立历史分析与结构分析的有机联系;其三,探索劳动解放的可能性条件,为当代社会变革实践提供理论参照。这种研究既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内核的深度开掘,也是应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危机的理论准备。

第二章 异化劳动的理论渊源与基本内涵

2.1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异化概念的哲学奠基

黑格尔对异化概念的哲学建构始于其精神现象学体系,他将异化(Entfremdung)视为绝对精神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通过“主奴辩证法”揭示了自我意识通过对象化活动确证自身本质的辩证过程,劳动在此被视为精神外化为客观存在的中介。然而,黑格尔的异化观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象化劳动构成主体与客体统一的桥梁;另一方面,当客体成为支配主体的异己力量时,便产生了真正的异化状态。这种辩证理解为马克思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但其根本局限在于将异化归结为纯粹精神领域的运动,未能触及现实生产关系中的物质性异化根源。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实现了异化理论的第一次唯物主义转向。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他将宗教异化解释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外化与颠倒,认为上帝不过是人的类本质的虚幻投射。这种批判呈现三个关键突破:其一,将异化主体从绝对精神还原为感性存在的人;其二,揭露异化现象中主体与创造物的主客体倒置关系;其三,强调通过消除幻觉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马克思早期异化观的形成,但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仅停留于宗教批判层面,未能将异化分析扩展到社会经济领域。

马克思对两者进行了创造性综合与超越。他从黑格尔处继承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将劳动对象化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吸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立场,把异化问题从思辨领域转向现实生产关系分析。这种批判性融合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将劳动异化确定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特定历史现象,而非永恒的精神状态;其次,揭示异化不仅发生在意识层面,更体现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以及人际关系的四重现实分离;最后,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物质生产关系,而非单纯的思想解放。这种理论跃迁标志着异化概念从哲学范畴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范畴的实质性转换,为《资本论》中的系统分析奠定了哲学基础。

2.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定性

在《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理论系统化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四重规定性,这些规定性既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学呈现,又揭示了其内在矛盾的本质结构。第一重规定性体现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这是最直观的物化层面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劳动产品不仅不归劳动者所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物质力量,这种主客体关系的倒置使得“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第二重规定性深入劳动过程本身,表现为劳动活动的自我异化。劳动不再是劳动者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实现,而是被迫的、外在的谋生手段,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这种异化使劳动退化为维持肉体生存的纯粹工具性活动,丧失了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的根本属性。第三重规定性触及人的类本质异化,这是前两重异化的深层后果。当劳动被贬低为维持个体生存的手段时,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一区别于动物的类特性遭到剥夺,劳动者被降低为片面发展的经济动物,其社会性本质被资本逻辑所扭曲。这一异化维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人性的系统性压抑。第四重规定性展现为人际关系的全面异化,这是前三重异化的社会关系映现。在商品拜物教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为商品与货币关系,劳动者之间本应存在的协作关系被竞争性生存斗争所取代,甚至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立也被掩盖在“平等”的商品交换表象之下。这四重异化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劳动产品异化是表现形式,劳动活动异化是核心机制,类本质异化是本质规定,人际关系异化是社会扩展,它们共同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异化结构网络。马克思通过这种多维阐释,不仅超越了黑格尔精神异化的思辨性,也克服了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的直观性,将异化分析彻底锚定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批判之中,为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本质提供了关键理论工具。这种四重规定性的分析框架,既揭示了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必然性,也隐含着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劳动解放的历史可能性。

第三章 异化劳动的现代性批判维度

3.1 资本逻辑下劳动产品的异化表征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产品的异化构成了异化劳动现象最为直观的物质性呈现。这种异化并非简单的所有权转移,而是体现为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本质关系的结构性倒置。当劳动者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具体商品时,这些凝结着人类劳动的产品非但没有成为确证劳动者主体性的载体,反而异化为独立于劳动者的敌对力量。这种异化机制的深层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彻底分离,使得劳动产品从创造者手中被系统性剥离,转化为资本的物化形式。

从生产过程的动态视角考察,劳动产品异化表现为三重辩证关系:首先,在量的维度上,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与其获得的生存资料之间形成尖锐对立。工人生产的商品价值越高,其相对贫困程度反而越深,这种悖论性关系揭示出剩余价值剥削的本质。其次,在质的维度上,劳动产品作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其社会属性压倒了自然属性。产品不再服务于劳动者的真实需求,而是屈从于资本增值的逻辑,成为商品世界中无个性的交换符号。最后,在关系维度上,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获得了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它掩盖了产品背后真实的社会劳动关系,使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劳动产品异化呈现出新的历史特征。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劳动产品愈加成为社会总劳动的分工片段,劳动者对其劳动成果的整体性认知被彻底碎片化。在泰勒制与福特制的生产组织方式下,工人被降格为流水线上的局部操作者,既无法掌握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更丧失了对最终产品的控制权。这种碎片化趋势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进一步加剧,平台经济中的“数字劳工”往往只能接触到抽象的数据界面,其劳动产品以高度异化的形式存在于虚拟空间,加剧了劳动者与劳动成果的疏离感。

技术理性的扩张强化了劳动产品异化的物化效应。自动化生产体系使得劳动产品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系统的产物,而非人类劳动的直接结果。当劳动者面对高度技术化的产品时,难以在其中识别自身的本质力量,导致劳动对象化的确认机制发生断裂。这种异化在智能生产条件下更为显著:算法决策系统既遮蔽了劳动价值的真实来源,又将人类劳动贬低为机器生产的辅助环节,从而在认识论层面消解了劳动者对产品的归属意识。

消费主义文化对劳动产品异化起着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作用。通过广告与市场营销建构的符号价值体系,劳动产品被赋予超越其使用价值的虚幻意义,形成对劳动者的二重异化:一方面,劳动者为购买自己参与生产却无力消费的商品而被迫加倍劳动;另一方面,消费幻象误导劳动者将异化产品的占有误解为自我实现的方式。这种文化机制巧妙地将劳动产品的异化状态转化为欲望再生产的内在动力,成为维持资本积累循环的重要意识形态装置。

劳动产品异化的当代演变,折射出资本逻辑在全球化时代的空间扩张特征。跨国生产网络的形成使得劳动产品的地理来源日益复杂化,单个商品可能凝结着多个国家劳动者的集体劳动,却没有任何群体能够对其主张完整的创造者权利。这种“全球工厂”的运作模式,在空间维度上再生产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分离关系,并将传统的地域性异化升级为世界市场范围内的系统性异化结构。

3.2 数字时代异化劳动的新形态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重塑了当代劳动形态,使异化现象呈现出与传统工业社会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平台经济的组织结构中,劳动过程被算法解构为离散的数字化任务,劳动者以“接单”方式参与生产,却无法认知自身劳动在整体价值创造中的位置。这种“微粒化”劳动模式导致三重新型异化:首先,劳动时间的碎片化消解了工作与生活的传统界限,劳动者陷入永续待命状态,被迫将全部生命时间转化为潜在的劳动时间;其次,平台算法的黑箱操作遮蔽了价值分配机制,劳动者既无法知晓任务定价标准,也难以追溯劳动成果的最终去向;最后,数字评分系统将劳动者异化为可量化的数据集合,人的主体性被简化为算法模型中的变量参数。

数据商品化催生了劳动产品的深度异化。数字劳动者生产的数据资产完全脱离其掌控,转化为平台企业的私有财产,并在反复交易中形成多层级的剥削链条。与实体商品不同,数据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与可复制性特征,这使得数据创造者不仅丧失对产品的所有权,更永久失去对使用过程的监督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劳动者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数据生产行为,其社交、娱乐等日常活动被悄然转化为剩余价值来源,形成“玩乐即劳动”的新型异化模式。这种隐性剥削机制比传统雇佣关系更具隐蔽性,因为剥削过程被包装成免费服务的自愿交换。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重构了劳动的主体间性关系。在人机协作场景中,劳动者的决策权被算法系统逐步蚕食,其工作内容降格为机器决策的辅助性输入。这种技术异化表现为两个矛盾维度:一方面,劳动者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算法要求,导致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算法系统的“客观性”假象掩盖了其背后的人类设计偏见,使劳动者承受着看似中立实则专断的技术控制。更深刻的是,机器学习系统通过吸收人类劳动成果实现自我进化,最终形成超越具体劳动者的“普遍智力”,这种异化形态标志着劳动产品获得了支配劳动者的技术自主性。

远程办公的普及加剧了劳动的空间异化。虚拟工作环境虽然突破了地理限制,却制造出更为彻底的空间抽离感:劳动者身体所处的物理空间与价值创造的数字空间发生功能性断裂,导致劳动场所失去其传统的社会文化意义。这种异化在元宇宙办公场景中达到极致,当劳动者的虚拟化身在数字孪生环境中协作时,其真实躯体沦为维持虚拟存在的生物性载体。空间异化还表现在全球数字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劳动者通过云端承接发达国家的数字微任务,这种“数字流水线”将传统国际分工中的剥削关系升级为即时性的全球剥削网络。

数字零工经济重构了劳资关系的契约形式。通过将雇佣关系转化为“合作伙伴”关系,平台资本成功规避了传统劳动关系中的责任约束,劳动者陷入“去雇佣化”与“超剥削”的制度性困境。这种制度异化具有双重欺骗性:表面上,劳动者获得工作自由与时间弹性;实质上,他们被迫自我雇佣化,独自承担全部市场风险与生产工具成本。更关键的是,算法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使得资本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强度远超泰勒制工厂,形成“自由外衣下的全景监控”这一悖论性统治形态。

数字时代的异化劳动还表现为认知层面的深度殖民。社交媒体平台通过注意力经济机制,将用户的认知活动转化为可开采的“数据石油”,人的精神世界沦为资本积累的新型原料产地。这种认知异化不仅体现在内容生产者的创意劳动被平台占有,更深刻地表现为普通用户思维模式的无意识商业化——其情感反应、价值判断乃至审美取向都被训练为符合平台逻辑的数据生成器。当数字生存本身成为劳动异化的场域时,马克思所批判的“人的全面异化”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现程度。

第四章 异化劳动的扬弃与人类解放路径

在《资本论》的批判逻辑中,异化劳动的扬弃绝非抽象的理论构想,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否定性实践之上。马克思揭示出,私有财产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表现,其积极扬弃必须通过彻底变革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革命性行动。这种变革包含三个相互衔接的历史环节:首先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将异化的物质条件转化为社会共同财富;其次是重建“个人所有制”,使劳动者在协作基础上实现对生产资料的集体占有;最终在更高阶段实现劳动性质的转变,使劳动从谋生手段升华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展现。这一辩证发展过程既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私有财产的简单废除,又超越了改良主义者对分配关系的表面调整,从根本上触动了异化劳动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共产主义运动构成了扬弃异化劳动的现实载体。马克思强调,这种运动具有双重历史功能:在消极方面表现为对现存剥削关系的彻底破坏,在积极方面则体现为新社会关系的系统性建构。通过消灭雇佣劳动制度,共产主义运动解构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权,使劳动时间不再作为衡量价值的抽象尺度,而是转化为自由发展的空间维度。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劳动解放并非退回到前资本主义的手工劳动状态,而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对机器体系的民主控制,使技术从资本增值的工具转变为减轻必要劳动负担的社会手段。这种解放路径既克服了卢德主义的技术恐惧,也超越了技术决定论的盲目乐观,将技术应用置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之下。

社会关系的全面革新是劳动解放的必要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分工的强制性不仅造成劳动过程的碎片化,更在深层次上塑造了人的片面发展。要打破这种异化状态,必须通过消灭旧式分工,实现劳动者在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之间的自由流动。这种变革不是通过道德说教或个性培养就能达成,而是依赖于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重构——当社会成员能够根据兴趣与能力自由选择活动领域时,劳动与享受的对立便获得消解的可能。同时,社会关系的革新还要求超越商品交换原则对人际关系的殖民,将互助协作确立为新型共同体的组织原则,使社会联系不再通过物与物的关系中介,而是直接表现为人的自由联合。

人的意识形态转变在扬弃异化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形态批判的任务在于揭露商品拜物教对主体认知的结构性扭曲,使劳动者认识到异化劳动并非永恒的自然状态,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暂时现象。这种认识突破不能停留于理论层面,必须转化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即意识到自身作为历史主体的革命性力量。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需要打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思维方式的禁锢,又需要培养劳动者管理社会生产的能力。当劳动者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时,对异化劳动的否定便从理论批判跃升为实践革命,为人类解放提供主观条件。

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异化劳动扬弃提出了新课题。平台资本对数据的私有化占有,创造了异化劳动的最新形态,同时也为解放路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数据作为集体劳动的产物,其社会性本质与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为重建数据公有制创造了客观条件。在技术层面,区块链等分布式账本技术为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治理提供了新工具;在组织层面,平台合作主义的实践探索着资本主导模式之外的替代方案。这些新要素虽然尚未形成系统性突破,但预示着在数字时代重建劳动者对劳动资料控制权的可能路径,为马克思的解放理论注入了当代内涵。

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体现为自由王国对必然王国的超越。当物质生产领域的必然性劳动被压缩至最低限度时,人类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创造性活动的自由领域。这种解放不是对劳动的否定,而是劳动性质的质变——从被迫的谋生手段升华为人的第一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异化劳动的扬弃不仅意味着经济关系的变革,更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整体转型,它标志着史前史的终结和真正人类历史的开端。马克思这一构想超越了乌托邦式的空想,建立在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辩证运动基础上,为理解人类解放的现实可能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 余慧君.马克思“结合劳动”概念的方法论探析——以《资本论》及手稿为中心[J].《宁夏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

[2] 王茜.马克思《资本论》中异化思想的探究[J].《哲学进展》,2025年第1期144-148,共5页

[3] 宋田光.《资本论》中资本历史宿命的生命辩证法阐释[J].《社会主义研究》,2025年第1期46-54,共9页

[4] 周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阐释及其意义[J].《理论探索》,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5] 许光伟.阶级、结构与《资本论》范畴学——马克思工资理论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通过本文的马克思论文写作指南及范文解析,我们系统梳理了学术写作的核心方法与逻辑框架。掌握这些技巧不仅能提升理论阐释的深度,更能帮助写作者构建严谨的学术表达体系。建议结合范文案例反复实践,让每一篇马克思论文都成为展现思想力与研究水准的载体,助您在学术道路上精准把握理论精髓,开启高质量写作的新阶段。

下载此文档
下载此文档
更多推荐
|沪ICP备20022513号-6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815号
网信算备:310115124334401240013号上线编号:Shanghai-WanNengXiaoin-20240829S0025备案号:Shanghai-Xiaoin-20250205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