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论文的写作秘籍
本文将为您揭示劳动实践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要点,并提供一篇完整的范文以供参考。输入标题,5分钟内即可生成20000字的专业论文,灵活调整篇幅和大纲,同时支持参考文献上传。方便快捷,快来试试吧!
当然你还可以翻翻写作指南,自己动手写。
劳动实践论文写作指南
写劳动实践论文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注意事项,以下是详细的写作指南,帮助你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劳动实践论文。
一、大学生劳动实践论文写作要求
1.论点鲜明:
劳动实践论文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论点,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实践活动的核心观点。 确保论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特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2.论据充分:
为了支撑论点,必须提供充分的论据,这些论据可以来自实地调查、社会实践、实习经历等。 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使用虚假或未经证实的信息。3.文字精炼:
论文的文字应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 在表达观点时,要做到言简意赅,让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4.数据可靠:
如果论文中涉及到数据,一定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查阅权威资料、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读。5.篇幅适中:
一般来说,劳动实践论文的篇幅在 3000~8000 字为宜。 在撰写过程中,要根据论文的主题和内容合理安排篇幅,避免篇幅过长或过短。6.格式规范:
论文的格式要规范,应参照相关的格式要求进行撰写。 包括标题、学院及作者名称、摘要、正文、结束语、谢辞、参考文献等部分,都要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排版。
二、大学生劳动实践论文写作四步走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论文的基础。 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第一手资料,也可以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论文的撰写提供有力的支持。2.拟订论文提纲:
拟订论文提纲是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 根据论文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的结构框架和体系。 提纲应包括论文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每个部分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 在拟订提纲后,可以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确保提纲的合理性和可行性。3.起草:
论文提纲确定后,就可以动手撰写实践论文的初稿了。 在起草时,要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要围绕论文的主题和提纲,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繁琐的叙述。4.修改、定稿:
论文初稿写好后,需要反复推敲修改,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 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修改,确保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在修改完成后,经过认真校对和审核,才能定稿。
三、大学生劳动实践论文写作步骤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应简短、明确,能够概括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特点。 题目字数不宜超过 20 个字,如有必要,可以设副标题。副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进一步说明论文的主题。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3.摘要:
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 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 200 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 100 个实词。 摘要应包括“摘要”字样、摘要正文、关键词和中图分类号。4.正文:
正文是实践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对实践活动进行详细表述。 包括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等,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正文要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5.结束语:
结束语是对整个实践活动的归纳和综合,应包括收获和感悟,也可以提出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6.谢辞:
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7.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 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8.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 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9.插图:
文中的插图要精心制作,线条匀称,图面整洁美观。 插图一般在 6 幅以内,用计算机绘制。若为照片,应提供清晰的黑白照片,比例一般以 1:1 为宜。 插图插入正文相应位置,并注明图号、图题。10.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可靠程度。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 gb7714 87 规定,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从小到大排序。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书写格式要规范,各项内容齐全。 文献作者不超过 3 位时,全部列出;超过 3 位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al”。 中国人和外国人名一律采用姓名前后著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用缩写,并省略“.”
四、实践案例分析
当然你还可以翻翻这些精选范文,激发写作灵感,先学后超!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意义与价值探究
摘要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意义与价值,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文章首先剖析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明确了劳动教育在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及社会责任感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现状分析,揭示了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劳动意识淡薄、实践机会不足等。接着,论文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基础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实践意义层面,论证了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锤炼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强调了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及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影响。后续章节,作者探讨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包括强化劳动意识的培养,实现知行合一,以及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同时,提出了保障措施,如完善教育政策法规,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成功实践劳动教育的范例,并从中提炼启示,为未来实践提供借鉴。总结全文,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期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的潜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实践意义;价值探究;高等教育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被进一步提升。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全面发展,还关乎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
在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往往过多地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劳动的亲身实践和深入理解。这种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不足,劳动意识淡薄,实践能力欠缺,甚至产生了对体力劳动的轻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往往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也影响了他们形成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研究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能够理解劳动的内在价值,尊重劳动者,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其次,劳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劳动教育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再者,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通过参与社会劳动,大学生能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认知,从而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劳动教育还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它有助于培育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使他们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意义与价值,旨在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推动构建更为全面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重影响,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本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二章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征。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积极响应,逐步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立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各类劳动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些举措并未在所有高校中得到充分落实,有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导致劳动教育的实施质量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对劳动教育认识的误区。一些学生将劳动教育视为非学术性活动,认为它与个人学术成就和未来发展关系不大,从而对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劳动教育在一些学生心中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而非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不少大学生缺乏家庭劳动的经历,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态度和表现。
在实践机会方面,尽管高校尝试通过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提供劳动实践平台,但实际提供的实践机会仍显不足。部分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操作的紧密联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劳动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此外,一些学校在劳动教育项目的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未能得到充分拓展。
在评价体系上,现有的考核方式往往侧重于学术成绩,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量不足。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往往优先考虑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种不均衡的评价机制可能进一步弱化了劳动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育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差距,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要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必须从观念转变、课程设计、实践机会提供以及评价体系改革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和改革。
2.2 现存的主要问题
尽管政策层面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在实践层面,这一领域的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教育观念的认知偏差。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下,部分学生和家长将劳动教育看作是学术学习的附属品,对其与个人未来发展、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认识不足。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对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抵触,使得劳动教育在某些学生心中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
实践平台与机会的缺乏。尽管高校在理论上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的提供上却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深度。理论与实践的割裂使得学生难以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的劳动知识,无法通过劳动得到真正的技能提升和价值体验。
资源投入与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在一些高校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分配并不均匀,一些重点学科或实验室可能得到更多投资,而劳动教育项目则可能资金和人力不足,这使得劳动教育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受限,无法有效开展。
再者,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当前,大学生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学术成绩,对于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量相对较少。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可能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劳动教育的价值未能在实际评价中得到体现,从而影响其在教育中的地位。
家庭环境的影响。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乏家庭劳动的经历,导致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不足,甚至可能对劳动产生轻视。这种背景下的学生在参与学校劳动教育时,可能会表现出被动和不情愿的态度。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观念认知的偏差、实践平台的不足、资源投入的不均衡、评价体系的单一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亟需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改革,确保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动得以有效统一。
第三章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石,它深刻揭示了劳动的本质、价值及其在社会进步中的核心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劳动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基础。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通过劳动,人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塑造了人的本质属性。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互动形式,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上,更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通过劳动,人们得以锻炼身体,培养技能,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集体协作和社会责任感。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劳动教育因此被赋予了塑造个体完整人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倡导劳动光荣,反对剥削劳动。它提倡劳动的平等性,主张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尊重和参与劳动,拒绝任何形式的劳动歧视。这为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尊重劳动的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教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求劳动教育不仅要关注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塑造,使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理解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者,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人生观。这要求教育者在设计和实施劳动教育时,应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感悟劳动的尊严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它倡导的劳动者主体性、劳动的全面价值和劳动平等原则,为构建积极的劳动教育理念和实践路径提供了方向。通过深入理解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出具备正确价值观、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全面发展能力的未来社会栋梁。
3.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源于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的理论,后来被毛泽东同志发扬光大,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获取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提升技能,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深度融合。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也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强调,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特别是与生产劳动紧密关联,使学生在参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生阶段,这一思想的应用尤为关键,因为高等教育阶段是知识技能的集大成阶段,同时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大学教育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体现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科研活动等多个方面。通过将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实验室、实习基地或者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尊重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此外,该思想还倡导将生产劳动与科研活动结合,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寻找实际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解决社会难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并非简单地将教育降格为劳动技能的培养,而是强调通过劳动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它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实施这一思想的过程中,大学需要与行业、企业、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和实施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调整评价体系,确保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重学术成绩,更重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学生将不仅成为理论知识的掌握者,更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这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双重价值。
3.3 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是20世纪初由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和赞科夫等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主张培养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和道德等各个层面上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或技能的培养。这一理论强调教育应当关注个体的多元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在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同时,也能实现自我价值。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劳动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角色,它被视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责任感的有效手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全面发展教育与劳动教育密不可分。劳动教育被视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提供了个体实践动手的机会,还能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亲身体会劳动的价值,理解劳动者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劳动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这些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赞科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中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育应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通过适当挑战帮助他们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劳动教育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劳动实践,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既要注重理论教育,也要强调实践环节,确保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技能的提升。课程内容应涵盖基础的劳动技能,如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同时也应包括跨学科的综合性劳动项目,以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整合多领域的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确保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政策应鼓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劳动教育的实施。学校需通过课程改革,将劳动教育融入各个学科,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家庭则应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社会则需要提供广阔的劳动实践平台,如实习基地、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体验和学习。
通过构建全面的劳动教育体系,我们可以确保大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从而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支持下的劳动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途径,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研究结论
经过深入研究,本论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大学生劳动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能够理解劳动的内在价值,认识到劳动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从而在个人成长和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这些理论强调了劳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提倡教育与实际劳动的紧密联系,以及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再者,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观念认知偏差、实践机会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和评价体系单一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通过观念转变、课程设计的优化、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以及构建更为全面的评价体系来解决。
劳动教育的实施应与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实践让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同时在实践中强化价值观的培养。此外,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家庭应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与实践机会,社会则需提供劳动实践的广阔平台。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其实施需结合理论基础,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并通过多主体的协同努力,以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全面性。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期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潜力,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4.2 未来研究方向与建议
未来研究在大学生劳动教育领域应聚焦于以下几个重要方向,以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持续创新。
深度挖掘与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研究者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设计出既能强化专业技能又能培养劳动价值观的课程体系。例如,可通过项目式学习或跨学科实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加强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未来研究应关注如何构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价机制,以充分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这可能涉及调整现有的学业评价标准,增加对劳动教育实践成果的权重,以及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情境评价,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
再者,研究劳动教育的社会化路径。如何通过与社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更贴近实际的劳动实践机会,是未来研究不可忽视的领域。研究应关注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合作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平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和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起点,研究家庭劳动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以及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一环。未来研究应关注如何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包括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未来研究在大学生劳动教育领域应持续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评价体系的改革、社会化的实践路径、家庭的参与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期推动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平.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重塑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2] 玛丽亚木·玛木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解读与实践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年第16期79-81,共3页
[3] 刘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指向[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150-155,共6页
[4] 谭富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指向[J].《科学咨询》,2024年第6期66-69,共4页
[5] 周强.“00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及教育引导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想要快速生成各类文章初稿,点击下方立即体验,几分钟即可完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