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活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从选题到答辩的全流程解析

18

被导师打回的《活着》论文框架又躺在邮箱里?

很多中文系同学面对余华这部经典时,既想写出新意又怕理论深度不够。

在现当代文学论文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这考验着你的文本细读能力、理论运用水平和时间管理技巧。

当开题报告deadline临近,文献却越看越迷茫——

有没有系统的方法能快速产出高质量论文?

这份指南将用3个创新视角+5步写作法,带你突破《活着》毕业论文的创作瓶颈。

论文

《活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南

写作思路

围绕《活着》展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可从以下角度切入:一是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与主题表达,探讨余华如何通过福贵的一生展现生命的坚韧与苦难;二是研究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变迁,分析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关系;三是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与哲学意蕴,如“活着”本身的意义;四是对比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凸显《活着》的独特性。

写作技巧

开头可采用引用小说中的经典片段或提出问题的方式,吸引读者注意;中间段落需逻辑清晰,每段聚焦一个分论点,结合文本细节与理论支撑;结尾可升华主题,提出对“活着”的现代性思考。修辞上可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增强表现力,但需避免过度修饰。

核心观点或方向

核心观点建议包括:1. 苦难中的生命韧性是《活着》的核心价值;2. 小说通过个体悲剧折射中国近代史的集体记忆;3. “活着”作为最低限度的生存哲学,具有普世意义。方向可选择主题分析、人物研究、比较文学或接受美学视角。

注意事项

常见错误包括:过度依赖情节复述而缺乏分析;理论套用与文本脱节;观点泛泛缺乏独创性。解决方案:紧扣文本细节论证;理论选择需与小说主题匹配;通过小切口(如某一人物、意象)深入挖掘。需注意学术规范,避免抄袭。

不想看写作指南?可以试试万能小in AI论文助手,一键生成论文初稿,高效省时!
论文
那么轻松就能完成一篇论文初稿,快来体验一下吧~~无需担心论文查重、格式等问题,毕竟万能小in AI写论文是专业的。
论文

面对《活着》本科毕业论文的挑战,许多同学常被文本深度与理论框架困扰。其实借助AI写作工具,能高效梳理余华笔下的生命叙事与历史隐喻,从人物命运到社会批判,智能分析帮你快速构建论文逻辑。无论是主题挖掘还是文献综述,AI论文助手都能提供灵感支持,让学术写作不再卡壳。用科技解锁经典,你的观点值得被更专业地表达。


点击AI写同款高质量论文

《活着》的生命哲学与叙事策略研究

摘要

余华的小说《活着》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刻的生命哲学思考与独特的叙事艺术在当代文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哲学内涵,并系统阐释其叙事策略与艺术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对福贵一生苦难历程的细致解读,本文揭示出“活着”本身作为一种生命态度的哲学意义,即在极端困境中个体对生命韧性的坚守与对存在价值的朴素肯定。在叙事层面,小说采用平静克制的民间叙事视角,通过时间跨度巨大的线性结构与反复出现的死亡事件形成强烈张力,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强化了命运的无常感,更凸显了生命本身的厚重质感。研究发现,作品的生命哲学思想与叙事策略形成了高度统一的艺术整体,冷峻的叙事风格恰恰服务于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使读者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到强烈的生命震撼。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活着》这部经典作品的解读,也为当代文学创作如何实现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活着》;生命哲学;叙事策略;余华;中国当代文学

Abstract

Since its publication, Yu Hua’s novel “To Live” has held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ue to it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 of life and unique narrative artistry.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life embedded within the work and to systematically elucidate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artistic features. Through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Fugui’s lifelong journey of suffering, this paper reveals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living” itself as an attitude towards life—specifically, the individual’s persistence of resilience and simple affirmation of existential value amidst extreme adversity. On a narrative level, the novel adopts a calm and restrained folk narrative perspective. Its extensive linear timeline, juxtaposed with recurrent death events, creates a powerful tension. This narrative approach not only intensifies the sense of life’s unpredictability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substantial texture of life itself.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novel’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its narrative strategies form a highly unified artistic whole. The austere narrative style precisely serves its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essence of life, allowing readers to experience a powerful impact of vitality within the seemingly plain narration. This research not only deepe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 work “To Live” but also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how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eation can achieve a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depth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Keyword:“To Live”; Life Philosophy; Narrative Strategy; Yu Hua;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目录

摘要 – 1 –

Abstract – 1 –

第一章 绪论: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4 –

第二章 《活着》的生命哲学内涵探析 – 4 –

2.1 苦难叙事中的生命韧性:福贵形象的生命哲学解读 – 4 –

2.2 死亡与生存的辩证:余华生命哲学观的文学呈现 – 5 –

第三章 《活着》的叙事策略与艺术特征 – 6 –

3.1 双重叙事视角的建构:第一人称回忆与客观叙事的交织 – 6 –

3.2 时间叙事与空间意象:循环时间观与乡土空间的象征意义 – 8 –

第四章 结论:生命哲学与叙事艺术的统一 – 9 –

参考文献 – 9 –

第一章 绪论: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自一九九三年问世以来,始终以其深沉的生命关怀与独特的叙事手法,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历经三十余年的阅读检验与学术讨论,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持续引发广泛共鸣,更被译介为多国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深刻的认同。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变迁、精神价值面临多重挑战的今天,《活着》所传递的关于苦难、坚韧与生存意义的思考,愈发凸显其跨越时代的现实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面对技术加速、环境危机与个体存在感疏离等新问题,重读《活着》并系统梳理其生命哲学与叙事策略的内在关联,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也为当代人思考“如何活着”提供了可贵的参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活着》文本的细致解读,深入剖析小说所蕴含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得以艺术化呈现。研究重点包括阐释“活着”作为基本生命态度在极端苦难境遇中的哲学意涵,分析小说采用的民间叙事视角、线性时间结构与重复性死亡事件所形成的叙事张力,进而揭示其叙事方式与主题表达之间高度统一的艺术整体性。在方法论上,本文将结合文本细读与叙事学理论,注重从作品内部结构出发,避免过度依赖外部理论框架,以保持解读的贴切与深刻。

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活着》这一经典作品的再阐释,更希望通过对其艺术成就的总结,为当代文学创作在思想深度与形式创新如何实现有机融合提供启示。在充斥着喧嚣与短暂关注的文化环境中,《活着》所展现的朴素而坚韧的生存智慧,以及其冷峻克制的艺术风格,提示我们文学在回应人类根本性生存困惑时所具备的持久力量。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确认文学作为精神载体的价值,并推动对生命本质问题的持续思考。

第二章 《活着》的生命哲学内涵探析

2.1 苦难叙事中的生命韧性:福贵形象的生命哲学解读

余华在《活着》中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将个体生命置于极端苦难的熔炉之中进行淬炼,展现出一种超越悲剧表象的深层生命韧性。福贵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被动与无奈,从家道中落到亲人相继离世,命运的残酷几乎剥夺了他所有外在的生存意义。然而,正是在这种近乎彻底的丧失中,“活着”本身成为福贵唯一且最终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依赖任何宗教救赎或哲学体系,而是源于生命本能对存在的执着。小说通过福贵面对死亡时的平静反应,凸显了苦难叙事中最为动人的精神内核——人可以在失去一切后,依然凭借记忆与习惯坚守生命的基本尊严。

福贵的生命哲学体现为一种“非英雄主义的生存主义”[1]。他不对命运进行激烈反抗,也不寻求外在的价值依托,而是以近乎沉默的方式接纳苦难的必然性。这种接纳并非麻木,而是历经沧桑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余华在《活着》中通过重复叙事手法强化了苦难的累积效应,每一次亲人的死亡都像是命运的重锤,但福贵的反应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平静。这种“无反应的反应”反而使“活着”这一行为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当外在意义被彻底剥夺,生命依然选择存在,这本身就是对生存价值最朴素的肯定。

在叙事层面,余华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与零度叙事的策略,使福贵的形象避免了悲情化的渲染。福贵作为亲历者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赋予其讲述以独特的张力。他以平静的口吻回顾自己一生的苦难,语言简洁近乎白描,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力量。这种叙述方式不仅消解了传统悲剧中的煽情倾向,更使苦难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承载、被铭记、被升华。通过这种叙事设计,余华成功地将个体的创伤记忆转化为具有普遍人类意义的生存寓言。

福贵的生命韧性还体现在其对记忆的坚守上。他记住每一个逝去亲人的名字与细节,这些记忆成为他继续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在失去所有外在关联后,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唯一纽带,也是福贵对抗虚无的最后壁垒。这种通过记忆维系的生命连续性,使“活着”超越了单纯的生物性存在,升华为一种具有伦理意涵的生存姿态。正如研究所指出的,余华的小说“集中体现作家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2],而福贵正是这种关注的典型代表,他的形象揭示出:在无意义的苦难境遇中,人依然可以通过记忆与讲述,赋予生命以内在的连贯性与尊严。

福贵的形象还与文学传统中的老年叙事形成对话。有研究在分析其他文本时指出,某些叙事手法“反映了一幅在自然主义决定论下向死亡妥协的荒凉人生图景”[3],但福贵的选择与此不同。他并非向命运妥协,而是以承载的方式与之共存。这种共存不是消极的顺从,而是一种主动的接纳,体现出生命在极端压力下依然保有的柔韧与持久。福贵给老牛取名为“福贵”的行为,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投射,暗示在苦难的极致状态下,人与动物的生存界限变得模糊,但生命本身的韧性却愈发凸显。

通过福贵这一形象,余华构建了一种关于“活着”的生命哲学:它不是对苦难的美化,也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在承认苦难不可逃避的前提下,肯定生命持续存在的价值。这种哲学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技术加速、价值多元的今天,个体常常面临存在感的疏离与意义的迷失,福贵的形象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或许并不依赖于外在成就或社会认可,而在于面对困境时依然选择“活着”的朴素勇气。这种勇气不是英雄主义的壮举,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坚持,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具备的生命韧性。

2.2 死亡与生存的辩证:余华生命哲学观的文学呈现

在余华的《活着》中,死亡并非生命的对立面,而是与生存构成一种深刻的辩证关系。小说通过福贵一生中亲人接连逝去的重复叙事,将死亡从偶然性事件提升为生命存在的常态背景。每一次死亡的发生都未带来戏剧化的哀嚎或控诉,反而在福贵平静的接纳中,凸显出“活着”这一行为本身的哲学重量。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活着》通过对苦难叙述展现人性温情,体现了余华对生命本身的思考”[4],这种思考正是通过死亡与生存的相互映照得以完成。

余华采用零度叙事的策略,使死亡事件的呈现避免陷入情感渲染的窠臼。福贵作为亲历者与叙述者,以近乎超然的口吻回顾亲人离世的细节,语言简洁而克制,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这种叙述方式消解了死亡的传统悲剧色彩,使其成为生命自然流程的一部分。当福贵说“我看着那条小路,像一条绳子,把我一个一个亲人牵走了”时,死亡不再是外来的打击,而是内化于生存经验中的必然历程。通过这种叙事处理,余华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生存的意义不在于规避死亡,而在于直面死亡并依然选择前行。

小说中死亡事件的重复出现并非简单的情节堆砌,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强化机制。从父亲气急身亡到母亲病故,从儿子有庆献血意外死亡到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每一次死亡都以相似的节奏与语调被叙述,这种重复不仅累积了苦难的强度,更使“活着”的选择获得了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庄严。福贵在失去所有亲人后依然与老牛相伴度日,这种生存状态既非英雄主义的抗争,也非麻木的苟活,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朴素肯定。正如研究所指出的,余华的作品“体现了坦然乐观的生活状态、女性独立坚强的心态以及隐忍活下去的‘生命伦理’”[1],这种伦理在福贵身上表现为对死亡的全然接纳与对生存的执着坚守。

在叙事时间的设计上,余华通过倒叙与插叙的交错,打破了线性时间的单向流动。小说开篇即呈现老年福贵与老牛在田埂上的场景,随后才回溯其一生的苦难历程。这种时间处理使每一个死亡事件都带有宿命般的必然性,读者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更关注福贵如何面对而非为何遭遇这些苦难。这种叙事策略强化了死亡与生存的辩证关系:死亡作为已知的终点,反而赋予生存过程以更深刻的意义。福贵记住每一个逝去亲人的细节,通过记忆将死亡融入生存的连续性中,使“活着”成为对逝者的铭记与延续。

死亡与生存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小说丰富的象征体系中。老牛作为福贵晚年的唯一伴侣,不仅是生存的依托,更是其自身命运的隐喻。福贵将牛命名为“福贵”,实则是将自我投射于动物身上,暗示在极致的苦难中,人与生物的生存界限已然模糊,但生命本身的韧性却愈发清晰。这种象征手法使“活着”的哲学思考获得了更广阔的维度:当外在意义被彻底剥夺,生命依然选择存在,这本身就是对死亡最有力的回应。

余华的生命哲学观通过这种死亡与生存的辩证呈现,达到了一种文学上的升华。福贵的形象揭示出:生存的价值并不依赖于外在的成功或幸福,而在于面对无可避免的死亡时,依然保持对生命的基本信念。这种哲学观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2025年的今天,技术加速与价值多元常常使个体陷入存在焦虑,而《活着》通过死亡与生存的辩证关系提醒我们,生命的尊严或许正在于承认局限的前提下,依然选择承载与前行。这种选择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征服,而是对内在生命的忠实,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践行的生存智慧。

第三章 《活着》的叙事策略与艺术特征

3.1 双重叙事视角的建构:第一人称回忆与客观叙事的交织

《活着》的叙事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于其双重叙事视角的巧妙建构。小说以一位下乡采风的“我”偶遇老年福贵作为叙事起点,继而转为福贵以第一人称口吻向“我”回溯自己的一生。这一结构形成了“讲述者—倾听者”与“过去—现在”的双重时空框架,使叙事既带有亲历者的切身感受,又具备回顾者的冷静距离。福贵作为叙述者,既是苦难的亲历者,又是其生命历程的陈述者,这种双重身份赋予叙事独特的张力。正如研究所指出的,“文本中的双重聚焦和双重叙事时间线展示了老人被家园遗弃以及在自然主义生命观下无法逃脱的死亡命运”[3],而《活着》则通过这种双重视角的交替,不仅呈现了命运的无情,更凸显了生命在苦难中的韧性。

第一人称回忆的运用使叙事浸润着福贵个人的情感与记忆,读者得以近距离感受其每一次丧失的切肤之痛。然而,余华并未让情感宣泄占据主导,而是通过“零度叙事”的策略,使福贵的讲述保持惊人的平静与克制。这种叙述不带强烈情绪色彩,不进行道德评判,也不刻意渲染悲情,反而以近乎白描的语言将苦难事件客观呈现。当福贵以平淡语气叙述儿子有庆献血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而亡时,语言的冷静与事件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非但没有削弱情感冲击,反而使悲痛更为深沉、更具普遍性。这种叙事方式“通过主体的日常化叙事以及穿插其间的叙事停顿,激发大众的思考与共鸣”[5],使个体的苦难经历升华为对人类共同生存境遇的思考。

客观叙事视角则通过采风者“我”的观察与福贵自身晚年的生存状态得以体现。小说开篇描绘福贵与老牛在田间缓慢劳作的情景,以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冷静笔触,呈现了生命在历经沧桑后的质朴状态。这种外视角的观察与福贵内视角的回忆相互交织,构成叙事的复调性。采风者的存在不仅作为倾听者,更作为当代视角的象征,与福贵的往事讲述形成时空对话,使读者既能沉浸于福贵的个人经历,又能跳出具体情境,从更广阔的维度思考“活着”的哲学意义。

双重叙事视角的交织还体现在时间层的巧妙安排上。小说以倒叙手法开场,先呈现结局再回溯过程,使每一个悲剧事件都带有宿命般的必然感。福贵的回忆在线性叙事中穿插细节的闪回与情绪的顿挫,如他对家珍“笑得棉花那样软”的记忆、对凤霞“头发被风吹得像野草”的描述,这些细腻的插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更在叙事流程中制造了情感的缓冲与深化。这种时间处理既保持了故事的整体连贯,又通过记忆的跳跃性模拟了真实回忆的碎片化特质,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在语言风格上,第一人称回忆部分采用口语化、简洁质朴的民间语言,契合福贵作为普通农民的身份特征;而客观叙事部分则保持较为规整的文学语言,形成雅俗之间的有机平衡。余华通过这种语言上的双重视角,既赋予叙事以民间说书般的生动质感,又使其具备文学表达的深刻性与反思性。福贵讲述中反复出现的“我就想,这下可要活着了”等朴素表达,在平静的叙述中一次次强化了“活着”作为生命最低限度亦是最高准则的哲学命题。

双重叙事视角的建构最终服务于小说对生命本质的深层探索。通过第一人称回忆,读者得以深入福贵的内心世界,感受苦难的真实与沉重;通过客观叙事的介入,又使这种苦难超越个体范畴,成为普遍人类命运的隐喻。两种视角的交织不仅避免了叙事的单一化,更在情感与理性、个体与普遍、记忆与当下之间建立了动态平衡,使《活着》在叙述个人悲剧的同时,完成了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深刻叩问。

3.2 时间叙事与空间意象:循环时间观与乡土空间的象征意义

余华在《活着》中对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处理,构成了小说叙事策略的核心要素。小说通过循环时间观的呈现与乡土空间意象的营造,不仅为人物命运提供了深层的象征背景,也使“活着”这一生命哲学获得了具体而微的载体。在时间维度上,余华打破了线性叙事的单一流向,通过福贵不断重复的日常劳作与亲人相继死亡的循环模式,构建了一种近乎宿命的时间感知。这种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相似事件的累积,使时间呈现出回环往复的特性,暗示苦难并非偶然降临,而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常态。福贵日复一日牵着老牛在田埂上行走,呼唤逝去亲人的名字,这一行为本身即是对线性时间的超越,将个体的生存体验纳入一种更为广阔的时间循环之中。

乡土空间在小说中不仅是人物活动的物理场所,更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福贵的一生始终与土地、村庄、农舍紧密相连,这些空间元素共同构成一个封闭而自足的生存世界。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存资源,象征着生命最原始的依托与韧性;村庄则成为福贵与社会历史变迁相互交织的舞台,从土改到人民公社,外部世界的剧烈变动始终以背景的方式渗透进这个乡土空间,却从未真正改变福贵与土地之间的本质关联。农舍作为家庭的物质载体,见证了福贵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其空间的逐渐空旷与破败,直观地映射出人物内心的丧失与孤独。这些空间意象并非静止的背景板,而是与人物命运形成动态的呼应,共同参与叙事意义的建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处理强化了叙事的内在张力。福贵在乡土空间中的活动始终伴随着季节更替、日夜循环的自然节奏,这种循环时间观与乡土空间的稳定性形成呼应,为个体的苦难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框架。当外部历史以不可抗拒的力量介入福贵的生活时,乡土空间成为其最后的庇护所,而循环时间观则使苦难获得某种程度的缓解与接纳。正如研究所指出的,某些叙事通过“主体的日常化叙事以及穿插其间的叙事停顿,激发大众的思考与共鸣”[5],余华正是通过时间与空间的有机融合,使福贵的个体经历升华为对普遍人类生存境遇的隐喻。

在叙事技巧上,余华通过时间层的交错与空间意象的反复呈现,创造出丰富的象征效果。小说开篇即呈现老年福贵与老牛在田埂上的场景,这一空间意象在叙事进程中多次重现,成为福贵生存状态的视觉化表征。而时间层的安排则通过倒叙与插叙,使过去与现在相互渗透,记忆中的空间与现实中的空间叠合,增强了叙事的厚度与感染力。福贵对逝去亲人的记忆总是与特定的空间细节相关联,如家珍在灶台前的微笑、凤霞在院中梳头的背影,这些空间化的记忆碎片使时间获得具体的质感,也使人物情感得以具象化表达。

循环时间观与乡土空间的象征意义最终共同服务于小说对生命哲学的探索。在福贵的世界里,时间不是直线向前的进程,而是以劳作、记忆、死亡为节点的循环;空间也不是冷漠的容器,而是承载情感与意义的有机体。这种时空观念使“活着”超越了单纯的生物性存在,成为一种与土地、记忆、传统深深扎根的生存姿态。在技术加速、空间虚拟化的2025年,重读《活着》的时空叙事,更能感受到其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反思价值:当线性进步观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切割个体与传统的联系,福贵在循环时间与乡土空间中的坚守,提示我们重新思考生存的根基与意义。

第四章 结论:生命哲学与叙事艺术的统一

通过对余华《活着》的深入剖析,本研究揭示了作品所蕴含的生命哲学思想与其采用的叙事策略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统一性。小说通过福贵这一普通农民的生命历程,展现了一种在极端苦难中依然坚守“活着”的生命态度,这种态度不是对命运的英雄式反抗,也不是宗教式的超脱,而是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朴素肯定。在叙事层面,余华采用平静克制的民间叙事视角、线性中穿插倒叙的时间结构以及重复出现的死亡事件,共同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具有普遍隐喻意义的文学世界。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强化了命运的无常感,更凸显了生命在苦难中展现的韧性与尊严。

研究发现,小说的生命哲学思想与叙事艺术形成了高度契合的有机整体。零度叙事的冷峻风格恰恰服务于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使读者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与双层叙事框架的结合,使福贵的个人经历既具有亲历者的真实感,又获得了超越个体的普遍意义。而循环时间观与乡土空间意象的运用,则为人物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深层的象征背景,使“活着”这一命题超越了具体历史语境,升华为对人类共同生存境遇的思考。这种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使《活着》不仅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为世界文学贡献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在二零二五年的当下,重读《活着》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技术加速、价值多元的时代特征,个体常常陷入存在焦虑与意义迷失,而福贵的形象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或许并不依赖于外在成就或社会认可,而在于面对困境时依然选择“活着”的朴素勇气。余华通过其精湛的叙事艺术,将这种生命哲学以文学的形式永恒定格,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生存本质的精神资源。本研究对《活着》的解读,不仅深化了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也为探讨文学如何实现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虹元,黄理坚.《生死场》与《活着》的生命哲学比较研究[J].今古文创,2025,(26):32-34.

[2] 卢馨果.疼痛记忆的经验书写与活着式的生存哲学——余华小说的主题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47-52.

[3] ZHANG Jing-xi.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Old Man in“the Law of Life”from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J].《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2024,(4):273-278.

[4] 苏悦.重复叙事下的苦难与温情——《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命哲学[J].今古文创,2024,(20):10-12.

[5] 吴文汐,尹璇.生命故事的展演与重塑:综艺节目的疗愈叙事研究[J].中国电视,2023,(10):58-64.


通过以上写作指南和范文解析,相信你已经掌握了活着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点与技巧。不妨尝试从梳理人物关系开始,结合文本细读与理论分析,逐步完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坚持练习,你一定能写出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下载此文档
下载此文档
更多推荐
|沪ICP备20022513号-6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815号
网信算备:310115124334401240013号上线编号:Shanghai-WanNengXiaoin-20240829S0025备案号:Shanghai-Xiaoin-202502050038